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参评院士“打点”2300万元让人浮想联翩

(2013-09-11 17:54:19)

参评院士“打点”2300万元让人浮想联翩

惠铭生

910,原铁道部运输局局长、副总工程师张曙光涉嫌受贿4755万元的案件,在北京市第二中级法院开庭审理。他有“高铁梦”,还有一个院士梦——这个梦想成为张曙光跌入深渊的最大诱因,他为此先后受贿2300万元,均与参评院士需要花钱有关。至于他到底如何在参评过程中进行打点,目前还不得而知。(911日《第一财经日报》)

张曙光陷入歧途,固然原因很多,但那个 “院士梦”,也成为张曙光跌入深渊的最大诱因。他为此先后受贿2300万元,均与参评院士需要花钱有关。2300万元,如此巨款到底“打点”了谁?分别打点了多少?显然不能成谜。

查阅院士评选标准和程序不能发现,增选院士,无论是推选候选人,还是最后票决,涉及的“打点”对象范围不大,人数不会太多,即便张曙光在2007年、2009年参评过两次,涉及的人数也是屈指可数。而2300万元的“打点费”又不是小数目,张曙光“打点”了谁,揪出来注定就是一只“老虎”。

那么,谁是张曙光“打点”出来的“老虎”?我们拭目以待。也希望公检法部门给予公众知情权,根据案情调查、审理过程情况,将“老虎们”公布于众,并予以法律严惩。

不过,张曙光参选院士曾“打点”过2300万元,这不得不让人浮想联翩……

比如院士评选,行贿受贿是不是一种“潜规则”?张曙光参选院士“打点”2300万元,均未如愿,见证院士评选有其透明度和公正性,但并不佐证就是清澈如水。因为院士候选人从推选到评选,个中环节很多,过程恐怕“步步惊心”,不管“打点”的,还是未打点的,能否胜选,都不代表院士评选的背后没有交易的黑幕。按照常识推理,洞察张曙光“打点”2300万元参评院士“这滴水”,或多或少能映照出院士评选之弊病——靠“打点”才能成为院士候选人或当选,张曙光不是第一个,也绝非是最后一个。

由此,我们还联想到,“烟草院士”当选上院士,任凭舆论如何质疑,都无法撼动其毫毛;施一公落选中科院士却入选美国“双料”院士;炮轰科研“潜规则”的饶毅的“意外”落选等等,这些是否也能佐证院士评选“掺水”呢?对此,我们也只能意会了。

继续浮想联翩下去,院士桂冠,作为中国的最高学术荣誉,尚藏污纳垢,甚至靠关系、靠“打点”才能入围、当选。那么,像诸如“长江学者”、“泰山学者”等“XX学者”的评选呢?像一些科研、学术等项目的争取,资金的拨付,是否也要靠“打点”?再或是,像各类职称的评定,是否也要钱物当“开路先锋”?反正,媒体不断曝光的学术腐败,或许就是答案。

有人说,包括院士在内的评选,之所以与腐败联姻,根源于制度弊端,如荣誉称号是终身制的,且附加太多的特权,如院士享有副部级待遇,配专车等,招惹一些居心叵测者觊觎,且用损招破坏了规则,从而让一些荣誉称号被玷污。

其实呢?只要是人心坏了,学术氛围被玷污了,再完美的制度也会被肢解散架,再缜密规则也会被扭曲变形。学术,应该是最纯粹、最讲科学的,如今却在金钱的掺杂中,被玷污地乌烟瘴气,伤痕累累,公信力跌倒在地,最该汗颜、最该反省的,是人心,然后才是扎紧制度的篱笆,织就监督这张网。知识分子,应该有骨气与傲气,甘当社会道德的楷模、诚信守法的引领。这一点,在任何社会、任何时代都不能改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