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拒收红包挨打的“正常”与反常
(2012-07-25 20:11:39)
标签:
杂谈 |
医生拒收红包挨打的“正常”与反常
惠铭生
高安市人民医院的骨科医生单人安退回车祸患者家属的500元红包,却被误以为得了肇事车主的好处。医生鉴于伤者已治愈,给出“可以考虑出院了”的建议加剧了这种猜疑。而在医生按照正常医疗规程,停掉了患者的一些消炎药并嘱咐病人出院后,患者的两名家属在医院门口堵住医生,将其头打破。( 7月25日人民网报道)
医生拒收红包,说明他有医德,患者应该感动和钦佩,按说,这是起码的逻辑与常识。但是,单人安拒收红包,换来的却不是赞誉,而是“仇视”,并结结实实挨了患者一顿打,连头都被打破了,这是为什么呢?
闻听这样的“奇闻”,或许有人将其归咎、讥讽患者家属的无知、浅薄与野蛮。其实这样的判断未免表面化和情绪化了——
其一,在患者家属眼里,天下医生哪有不收红包的?医生收红包,是正常的;不收,当然让人费解,进而臆测拒收背后可能藏有猫腻。比如,在该案中,打人者会理直气壮地猜测——医生不收我的红包,肯定是收了肇事车主的红包。这是患者家属心生怨恨的发端。这也说明,时下医生收红包现象并不鲜见,并且已经形成了社会“共识”。
其二,在患者家属眼里,一起交通肇事案、普通伤害案的发生,侵害方与受害方“拼关系”“维权”,是时下流行的潜规则。比如,受害方想多在医院住着,充分享受治疗,甚至想通过过度医疗的办法,借以惩治侵害方;而侵害方呢,总是千方百计让受害方及早出院,借此少赔偿一点费用。而受害方何时出院,话语权、决定权就掌握在医生手里。所以,为了各自的利益,各显神通“公关”医生,也便成为社会“共识”。
基于这社会“共识”,医生拒收红包,且嘱咐患者出院、停药等行为,无疑步步加深患者与家属的猜疑。有关系的,会被权力的呵护下占尽便宜;没有关系的,除了愤懑之外,或许还能因心生怨恨而做法激进,比如殴打医生等。
不管出自何种原因,殴打医生行为是极其错误的,属于违法行为,但其背后的原因却值得拷问和深究——
着眼医疗领域“小环境”看,医务人员的形象的确有被社会“丑化”和“妖魔化”的倾向。近几年,个别医生医德的滑坡、行为的不检,让医生形象蒙垢,进而玷污了整个医疗领域的形象,祸及一些无辜特别是医德良好的医生。用通俗的话说,这叫:“一摊鸡屎弄臭了满缸酱!”
着眼社会大环境看,中国自古到今,都是一个“熟人社会”。在这种社会环境里,处理问题依靠的不是事实、公正与公平,而是人情、关系与金钱。马路上撞了车、打官司、就医、上学……只要办事,人们率先、不自主所想到、所要做的,几乎都是拼关系、找门路。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公众的思维与心态势必“畸形”——正常的,如医生拒收红包,则成了不正常的事;而不正常的,如医生收红包,反而成了正常之事。对此,“医生拒收红包”挨打,虽然违背常理是反常的事,但却符合社会潜规则而成为正常之事。
社会病了,人的思维当然会畸形,行为会失范。而杜绝医生拒收红包却挨打悲剧的上演,我们仅仅谴责当事人毫无益处,关键是,要追根求源,先让这个社会健康起来,如矫正熟人社会的沉疴积弊,杜绝和减少医生失德行为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