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城市为每个孩子安放一张课桌有多难?

(2012-06-18 07:41:18)
标签:

杂谈

城市为每个孩子安放一张课桌有多难?

 惠铭生

614,深圳南山区上百名家长涌进南山区教育局,要求自己的孩子能有学位上学。更有一名家长还带着孩子跪在该局信访办公室门口1小时。对此,南山区教育局承诺,一定会全部解决学位问题,让每一个孩子都有书读。(616日新华社报道)

可怜天下父母心!在当今社会,一位母亲在公众和孩子面前下跪,作为已为人父的我,很理解她内心的焦灼与忧虑。孩子是小小年纪无学上,家长愧疚孩子,怕延误孩子的学业,耽误人生;而孩子面对下跪的母亲,何尝不是一种心灵的戕害?

眼下,全国各地的小学一年级正在招收学生,很多父母正在为孩子的入学奔波和焦虑——有权有势的,就“拼爹”“拼钱”,为孩子选择最优质资源的学校就读;没有“门路”的,“拼成绩”、“拼证书”,凭借自己的努力与天赋考进优质名牌、重点小学。而更多普通家庭,特别是外来务工人员,最高希望就是孩子能进公办学校上学、哪怕是民办学校也行。即便如此,一些家长的夙愿也难实现。

或许有人认为,很多城市的教育资源有限,无法满足“每一个孩子都有书读”的要求。其实这是一种误读。按照相关政策规定要求,中小学生入学遵循的原则是:“划片、就近”。即一般按照孩子的户口所在地入学。但现实却是,这个规则被打乱——好的学校,人满为患,一个班级动辄达到六七十人,甚至更多。而一般学校,则门可罗雀,一个班级也就有三四十个学生,甚至更少。因为好学校炙手可热,学位被瓜分,结果原属好学校片区的部分孩子,却因为无权无势而被排挤在外,无学可上。如在该新闻中,有家长就愤怒反映:有人运作1.5万元“贩卖”一个学位。诸如此类的现象,在每个城市并不鲜见。

原本简单的孩子入学问题“复杂化”,地方教育主管部门是“罪魁祸首”。一是,义务教育资源严重失衡、有重点、名牌学校之分,虽然有历史原因,但至今为何还不能有效调节、均衡?二是,国家三令五申严谨择校,严谨乱收费,且对入学原则有严格规定,但地方为何还是择校成风?三是,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问题,国家相关部门也是一再重申,让他们享有“市民待遇”,但他们中间的一些孩子为何无人管问?

其实,有户口的孩子和务工子女孩子无学位上学,该下跪的,不是孩子的母亲,而是地方教育官员。这些“同顶一片蓝天、脚踏一块土地”的孩子,不仅是父母的,也是国家的;其未来也关乎国家与民族的未来。他们能否顺利入学,该牵肠挂肚的,除了父母,教育官员也责无旁贷。面对孩子入学难、甚至跪求学位行为,教育官员不能像大爷似的,只是坐在凉爽的办公室里审查材料、颐指气使,摆权力谱;而应该深入入学难的家庭了解情况,积极与学校沟通协调,热忱帮助。这是一种义不容辞的责任。

偌大的城市,难道不能为每一个孩子安放一张课桌吗?这声诘问是何等的滑稽!其实,一座城市的每一所学校,都能让老师挤挤,或是让领导的办公室小点,腾出一间教室,这不算难吧?如此,恐怕所有孩子的入学难问题都能解决。遗憾的是,现在一些城市的教育主管部门与学校,就是思想不解放,境界不高,工作方法不创新,每年死抱几个入学条条框框“卡”学生,对一些学生入学难问题熟视无睹,麻木不仁,不管不问。

确保“让每一个孩子都有书读”,不仅仅是一声承诺,更是一种社会担当,假如有人跪求学位上学,或是有孩子不能上学,相关部门应该被严厉问责、追究,不能总让个别教育官员打官腔、说空话,以至于让孩子入学难问题成为一些地方每年上演的“保留节目”。

发6月18日《燕赵都市报》、《春城晚报》、《楚天都市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