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Q式的“中美差旅费标准”对比
(2012-04-08 15:04:06)
标签:
杂谈 |
阿Q式的“中美差旅费标准”对比
惠铭生
日前,一则博鳌亚洲论坛的花絮新闻引来中国网友热议,美国驻华大使骆家辉在与会期间因价格“太贵”而选择弃住五星级酒店,随后美驻华大使馆亦通过其官方微博对该国官员出差标准作了介绍。与此同时,有媒体检索出2006年中国财政部有关公职人员差旅标准的规定,发现“我中央机关人员出差费用标准远低于美官员。
要不是有媒体从故纸堆里翻弄,包括很多官员在内,恐怕还不知道,2006年财政部曾出台一个关于公职人员差旅标准的规定,而且这个标准还远远低于美国。
然而,面对这个“重见天日”的标准,国人生发的恐怕不是惊喜,而是纠结的愤懑。这是因为,纸上对比,我国官员的差旅费标准的确比美国低,而现实孰高孰低?虽然我们缺乏确凿、权威的数字予以佐证,但是,众多事例的叠加,或让我们有一个清晰的判断。
比如,2006年财政部规定,住宿标准(每人每天)副部长级600元、司局级300元、处级以下150元。伙食:每人每天50元……权且不论住宿标准,仅说“每人每天50元的伙食标准”,有几人能遵守乎?很多官员出差在外,享受的待遇几乎是高接远迎,住星级宾馆,吃豪筵,甚至还公款旅游、捎带一堆 “土特产”,那时那地,谁还遑论什么这规定那标准!
或许有人鄙视我了——你惠铭生阅历浅、见识少,不懂官场“潜规则”,官员出差在外,有几个报销的是差旅费?是啊!有些官员下基层,吃喝玩乐,甚至洗脚嫖妓的消费,都由基层报销;而有些官员出差开会,无论是吃喝住宿,还是拿礼品、集体旅游,开出的发票都是“会务费”,基本不见住宿费和吃喝费的字样,于是乎,对于一些官员而言,报销出差费用时,当然几乎不见“差旅费”!但是“羊毛出在羊身上”,一些官员出差过度耗费的公帑,不论是基层负担,还是移花接木在公务费里,实质都是财政的挥霍,都算是差旅费的高昂支出。
再反观美国官员的“点滴”出差消费行为,恐怕让我们不少官员脸红害臊。比如美国驻华大使骆家辉,他来中国时是自己背包低调赴任;参加大连达沃斯论坛时,乘坐的是经济舱;骆家辉参加博鳌论坛住不起五星酒店套房,因价格是美政府差旅规定的3倍。还如,美国副总统来华,他们一行5人在外吃饭,总共才花费79元……这些事例从一个侧面反映:对比纸上规定,美国官员的差旅费比中国高;但对比现实,人家恐怕比我们低多了。
近日,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实名微博写到:“几百个文件管不住大吃大喝,真是治国之败笔。”这个观点,其实是社会共识,也道出了我国一些官员差旅费标准“名低实贵”的病灶。在我国,遏制包括“三公消费”在内的财政支出腐败,除了创造条件让人民监督外,关键是增强法律规定的“刚性”,加大惩戒力度,将规定落到实处。文件规定出台了,却束之高阁,甚至没集体遗忘,沦为“稻草人”的角色,那么,即便出台再多的规定标准,又有何用?
差旅费明明有规定,现实中却不执行,仅拿纸上的标准规定语美国对比有何意义?审视我国一些财政费用的被滥用,实质不在于缺乏制度,而是少有人去落实。当一些官员白吃、白喝、白拿、白浪费,而法律制度与公众却无可奈何时,我们所能做的,顶多像阿Q一样聊以自慰,叫骂一声——“妈的,纸上对比出差费用标准,我们比美国佬低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