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个可笑可悲可叹的“治庸”“治懒”范本

(2012-03-22 17:32:53)
标签:

杂谈

一个可笑可悲可叹的“治庸”“治懒”范本

惠铭生

318,巴中市委在督察中发现,朱元乡党委书记刘汉明在任职期间,对省、市委一系列惠民富民政策不熟悉,对省、市委的发展战略、目标、中心、重点工作不清晰,对该乡聚居点建设规划、机制、模式、进度等情况不明,推进重点工程建设上速度缓慢。通江县委立即做出决定,免去其乡党委书记职务,提名免去乡人大主席职务,调至通江县铁溪镇政府工作。(223日《华西都市报》)

看完这篇新闻报道,我感觉颇为滑稽,进而深感可悲、可叹!作为一名乡党委书记,竟然对省市一些政策不熟悉,对全市发展战略和中心工作一问三不知,地方党委政府该如何“治庸”、“治懒”呢?按照百姓的逻辑,最起码应该调离公务员队伍,不能再白白耗费百姓的纳税钱。但是,处理结果竟是免职,调至另一个镇政府工作。这个处理结果意味着:人家虽然不干正事、干不了正事,但官可以不做,公务员的“金饭碗”仍捧着,百姓还要供养他。

这就很可悲了!在任何企业,哪个职工不称职,他被辞退根本不商量。在党政机关事业单位更应该如此,谁不称职,免职是必须的,关键还要砸碎其饭碗。一位公职人员不为民办事,却让百姓养活,这是何道理?但滑稽的是,对这种荒唐的处理,却美其名曰——掀起了一场“治庸”、“治懒”为主要内容的干部队伍作风整顿,甚至登报进行大肆渲染地宣传。

在上个世纪70年代初,笔者年龄尚小,乡里、县里来了干部,乡亲们都喊他们“公家人”。啥叫“公家人”?父亲解释:“公家人,就是人是公家的,吃公家饭的,”然后激励我:“好好学习,将来也当公家人,端铁饭碗。”父亲说这话至今有30多年了,公务员的饭碗不仅依然“铁”,甚至变成“金”了。

比如,在现实中我们所看到的是,不管是公职人员犯错,或是不作为,只要是没有犯罪受过刑事处罚的,只要服从组织安排的,公职人员的编制与饭碗几乎是岿然不动。一些违法乱纪被免职的官员,往往会移地、移位而官,或是快速“复出”。还有,哪怕是机构改革,其惯有的改革路径是:机构可动,富足的人员包括其级别,都是动不得的。譬如,2009年有媒体报道,吉林省在全国率先完成政府机构改革,原来的58个厅局精简为47个,共减少183个编制,精简幅度为3.6%。但却没有一人因机构改革而下岗。编制没了,但人没下岗,工资收入还有;岗位没了,但级别保留,待遇不降;人“裁减”了,但财政支出一个不少——这样的机构改革,难言优化机构,更遑论降低行政成本了。

我国堪称全世界行政成本最高的国家之一,行政成本在GDP中占比较大,不少地方的财政不是“养事”,而是“养人”。究其原因,除了“三公消费”居高之外,关键是我国目前还没有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公务员退出机制,以至公务员“能进不能出、能上不能下”。即使《公务员法》在规定公务员辞退规定上,也缺乏可操作性。比如,在今年“两会”期间,国人大代表、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央纪委原副书记刘锡荣在两会期间表示,4年前全国公务员是600万人,现在已经增加到1000万人,一年多100万人。声称“老百姓再勤劳,也养不起这么多官啊!他建议制定法律,制止官满为患。虽然这个内容被有关部门澄清,但官满为患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由此可见,“一问三不知”的官员仅被免职,却不能动其“金饭碗”,堪称是一个可笑可悲可叹的“治庸”、“治懒”范本,甚至是一个“缩影”,让人愤懑,触目惊心。我国真要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关键要立法破除“官本位”的窠臼,亟待建立公务员“能进能出”的退出机制,而不能听任公权部门成为某些人的“养老院”,白吃百姓的纳税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