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医生需要“指南”的不是防暴而是自省

(2011-11-06 20:31:22)
标签:

杂谈

医生需要“指南”的不是防暴而是自省

惠铭生

近日,一家医学网站发布了一份《医生工作场所防暴力行为中国版指南》,其内容引起网友热议。《指南》中称医生遇险时应“及时脱掉白大褂,混在现场人群当中,迅速逃离现场,以躲避伤害”。专家表示,该《指南》表明当前医患矛盾很尖锐,呼吁各方共同努力解决问题。(1116日人民网报道)

社会文明在进步,而医患互信逐渐崩塌,医患关系日趋紧张,甚至到了“水火不容”的境地,其中患者“句句录音”、医者“步步签字”案例堪称“典范”。在很多地方,“医闹”现象频现,医护人员被打的极端案例不绝于耳。“医生防暴指南”的“问世”,折射出当前医患矛盾确实很尖锐,原本以救死扶伤为天职的社会群体——医生,沦为高危职业。

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下,民间版“医生防暴指南”也有其存在的价值和积极的意义。比如,医生在就诊时,要提高自己的语言、礼貌修养,尊重病人;术前要充分沟通,不要夸张手术疗效,不要打包票等。要学会自我保护,如“不要背对大门坐诊”、“遇险及时脱掉白大褂逃走”等。

但谁都清楚,“医生防暴指南”虽然有些“实用”,但毕竟是权宜之计,既不是确保医护人员人身安全的根本之策,更不能从根本上缓解紧张的医患关系。所以,我们读“医生防暴指南”,生发出的感受更多是揪心的酸楚和悲天悯人悲怆——医患本一家,为何成冤家?

曾有报告称,82.64%的受调研医师认为目前医患关系仍然紧张主要是由于体制造成的。不能否认,“过度市场化”让几十年的医疗改革不成功;财政投入严重不足,“以药养医”导致“大处方”、“过度医疗”等现象屡禁不止,加剧了医患矛盾。

但是,医患冲突,医生也难辞其咎。很多医疗领域的丑陋行径,与体制无关,而与无德有关。比如,有些医生不负责任,医疗事故频发,这是不争的事实。2008年,广东省卫生厅一官员披露:医生诊断有三成是误诊;如果在门诊看病,误诊率是 50% 。有了医疗事故,患者讨要“说法”,却屡屡因为医疗鉴定缺乏独立的“第三方”公允立场而“求告无门”。有些“收红包”、“索回扣”毫不忌讳。2009年我妻子在省城一家医院住院做摘除卵巢肌瘤手术,医生心安理得收下千元“红包”。今年国庆期间,我72岁的父亲在一县城医院做前列腺手术,主治医生直言不讳公然索要2000元“红包”。

还有,患者排队挂号以小时、天数计算,而医生问诊以秒计算,也非杜撰。前不久,国内一份大样本调查显示,门诊医生平均只肯听病人述说病情19秒,超过这个时间,医生就会打断病人开处方。近日,《中国青年报》曝光,国内1名顶尖骨科医生1年可拿上千万元回扣。“问诊19秒”、“千万回扣”能让一位医生笑,却让多少患者去哭和恨呢?

医患矛盾尖锐,医生是受害者,患者何尝不是?体制弊端是导致医患矛盾的原因,一些医生的失德、无德,何尝不是?所以,“医生防暴指南”最该添加的内容还包括: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医生责无旁贷,而且率先有为。比如,在诊治中不收“红包”、索“红包”,也不开“大处方”等。医生只有不绞尽脑汁为获利而算计患者,患者才能信赖医生。

假如医生总是以弱者的姿态、受害者的心理面对医患矛盾,而不是反躬自问,多从自身找问题,无益于解决医患矛盾。媒体称,该“指南”综合了2000多名医生会员的意见。显然,这份“指南”只是“偏信”医生一家之言,倒是迎合了医生们情绪性发泄,却不利于医生反省。假如再有“好事者”发布一份“病患者防医生伤害指南”,各自站在各自立场上说话,相互对立,医患矛盾只能是加剧,而非缓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