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有钱先紧着老百姓”需有刚性约束

(2007-07-26 19:12:43)
 

“有钱先紧着老百姓”需有刚性约束

作者:惠铭生

“花1000多万元建座新大楼,县财政办得到,但有了钱还是先‘紧’着老百姓,房子修修还能用,新增财力主要用于改善民生。”在上世纪50年代末修建的土坯房办公室里,河南省卢氏县县委书记对《人民日报》记者说的这一番话,最近引起了舆论不小的反响。(7月23日《中国青年报》)

从法理上讲,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政府工作人员是人民雇佣的“仆人”,所以,公职人员俗成“公仆”——拿国家给予的薪水、报酬,按照人民赋予的权利,依法履行职责,尽职尽责为公众服务。至于财政钱,那是国家的、社会的、公众的,怎么花?当然要紧着“主人”——老百姓花。所以,“有钱先紧着老百姓”这种执政理念深入人心,全社会高度共识。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与新浪网新闻中心上周联合实施的一项民调显示, 91.2%的人表达了欢迎和认同。

但法理归法理,现实归现实,毋庸置疑的是,多年来,在很多地方是“有钱先紧着‘公仆’花”。财政钱少,政府财政等同于“养人财政”、“吃饭财政”;财政钱多,也往往泽润不到老百姓的民生问题,总之,地方政府财政钱多钱少,总是“穷老百姓”、“富政府”。这并非笔者饶舌,你看,多少年来,地方GDP一直飚升,财政收入不断增高,但涉及百姓的民生压力却不降反升——购房贵,上学贵,看病贵等等。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作为地方财政的“大管家”——地方政府,却是近水楼台先得月,花钱大手大脚,甚至铺张浪费,比如,违规劳民伤财大建“形象工程”、“面子工程”;无节制建设豪华办公楼,如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区党政办公大楼,其投入竟过亿元;公款吃喝旅游,公撤消费花费惊人,如仅2005年, “三公消费”达到6000亿元,占当年财政收入的20%;政府行政成本年年增高,据报道,从1978年到2003年的25年间,我国行政管理费用已增长87倍;近几年,政府管理费用更是进入“快车道”,平均每年增长23%。凡此种种,不需要一一赘述。反正,以往有些地方政府“有钱先紧着‘公仆’花”的乱象,已损害着党和政府的形象和公信力,成为社会不和谐的音符之一。

因此,当河南省卢氏县领导干部在“土坯房办公”、喊出“有钱先紧着老百姓”时,犹如清新春风吹遍全国,招惹一片掌声与喝彩。这种喝彩,是一种民心向背,是公众真实意愿的表达,也是对一些党政机关“有钱先紧着百姓”的期盼。

倘若细心,恐怕难为卢氏县县委书记喊出的“有钱先紧着老百姓”而喝彩,因为卢氏县领导干部在“土坯房办公”,恪守“有钱先紧着老百姓”的执政理念,彰显、倚重的是当地个别“好官”的个人修养、认知水平和道德标准,但这种执政理念能够延续多长时间?波及多大的范围?恐怕都是未知数。实质上,正如某些网友所言:“青天大老爷’永远是可遇不可求的。

“有钱先紧着老百姓”,是民主、进步社会的要求,也是公众的共同呼声。但是,在社会普遍实现“有钱先紧着老百姓”执政理念,科学地讲,不能完全仰仗哪个“好官”,而应依赖于健全的社会制度设计与刚性约束。比如,要减少、甚至废除各级政府,包括政府各部门和一些行政性事业单位收入所谓的预算外管理制度,所有的政府性收入都应当纳入预算进行管理,所有的政府性支出都应当通过财政部门进行;改革以往财政预算科目不合理、编制粗糙、支出事项不具体、程序和过程不透明等弊端,让财政预算规范化、科学化、透明化,并加强监督,真正做到公众的钱由公众来决定。只有这样,才能形成一个人民当家作主的财政,才能使财政成为发展利益人民共享的公共服务型的财政。否则,没有好的制度设计与刚性约束的“有钱先紧着老百姓”,是永远也靠不住的。

本文刊登于2007年7月25日的<山西晚报>和26日的<中国经济时报>

链接:http://finance.jrj.com.cn/news/2007-07-26/000002470403.html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