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宜过多渲染领导干部学历
惠铭生
“一正六副”,广州市十区二市政府领导班子日前全部敲定,相关分工也基本确定。据了解,本届区(县级市)政府的正副职均有比较高的学历,不乏经济学、管理学、哲学等专业的硕士、博士。(《新快报》12月22日)
最近几年,每逢一个地方领导干部换届,干部的学历总是大肆渲染的重头戏,强调某个地方领导班子集体拥有多少博士多少硕士等。这不,近几天除了广州“炫耀”十区二市政府领导班子学历高外,香港《文汇报》12月20日报道, 在现任省委书记中,有3名博士和7名硕士;8个代省长均具有大学以上学历,其中,有5名研究生学历。而在12月22日《钱江晚报》一篇报道中,浙大公共管理学院院长 姚先国
教授干脆为公务员标准“画像”:未来都是研究生。似乎,高学历者将要“独霸”公务员这个职业了,低学历者没有资格、也没有能力染指。你看,报考公务员的学历门槛是:本科;提升领导干部、尤其是具有相当级别的领导干部,硕士、博士似乎是“硬指标”。
诚然,新兴的公共管理学科涉及政治、经济、社会和管理等各个方面的知识,一个心中没有多少墨水的“大老粗”,缺乏效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不可能适宜领导岗位。但是,学历不等于能力,文凭也绝非等同水平。学历,能证明一个人在某一个领域知识掌握的某种程度,但一位研究土豆生长的博士生,也未必通晓从政所应具备的知识。相反,学历低不高的人,假如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与社会阅历,再加勤奋好学,其能力与水平同样不可低估。
一个人能否成为称职的公务员和领导干部,学历只是一个选项,并不是最重要的因素,而是取决于综合因素,如需具备优秀的价值观、见识和品格,良好的科学文化素质、专业知识素质、能力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以及较强的科学决策能力、选人用人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沟通与人际交往能力、调动与发挥被领导者积极性的能力、开拓创新能力、应变与解决复杂矛盾的能力等等。而这些素质与能力,恐怕不是一张轻飘飘的高学历文凭就能涵概的。一个人是否具备领导才能,与学历不是呈绝对的正比例关系。
在我的印象中,美国最伟大的总统林肯,由于家境贫寒,15岁尚认不全26个英文字母,后又读了不到一年的书,因此,1847年他在国会添的履历表、学历栏中,添了“不完全”三个字;英国前首相梅杰,16岁离开学校,在社会上打杂以补贴家用;现任韩国总统卢武铉,目前的最高学历职业高中;现任巴西总统卢拉,只上了5年小学,很小就上街擦皮鞋,12岁在洗染店做学徒,14岁在一家五金厂当工人;现任玻利维亚总统,从小就是“放羊娃”,中学时期便因家贫而辍学等。请注意,这些总统(首相)都是民选的,其能力与品质当然都得到国内认可和推崇的。笔者之所以不厌其烦罗列事例,只想证明:一个卓越的领导干部,与学历没有必然的联系,学历不高的平民,未必就不具备超越的领导能力和执政水平。
选拔人才,坚持干部的“知识化”本没有过错,但知识化不等于学历化,倘若选拔人才“惟学历化”,那是矫枉过正,有失偏颇:一是过分倚重学历,会让有些高学历低能者“混进”公务员或领导干部中滥竽充数,而让低学历的有能者无法在政治舞台上崭露头角;二是会误导社会,特别是那些普通的公务员群体,为了升迁,可能会“不务正业”,抛弃本职工作,片面追求高学历,甚至伪造学历等。多年来,党政干部买文凭、混文凭的现象并不罕见,有些人手中的文凭其实含金量不大,水分多多。
选拔人才最好的办法是不拘一格,不能偏重于学历,更不应该过分渲染领导干部学历,而应该更多地考量一个人的综合素质,否则就是认识上的错位和偏差,不仅难以选拔出真正的人才,而且还会埋没人才。
本文刊登于《中国青年报》
前一篇:人大否决政府提案应成为社会常态
后一篇:另眼相看解振华的“东山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