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地震孤儿,请用平常心关爱他们

(2008-05-23 16:18:52)
标签:

汶川地震

孤儿

心理援助

杂谈

分类: 我思我想

      这几天,关于灾区儿童心理康复援助的话题成了人们关注的热点,很多这方面的专家正在灾区紧张地开展工作。台湾是地震高发区,台湾同胞对此次5·12震灾中受难民众的心情感同身受。央视“海峡两岸”栏目请来一位台湾儿童福利院的负责人和一位时事评论员来讨论关于震后孤儿心理救助的话题,这档节目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

       对受灾儿童尤其是孤儿进行心理危机干预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已无需赘述,应该如何救助,也不是我们非专业人士可以指手划脚的。但那位时事评论员的话还是让我颇为震动,忍不住要转述出来。

       这位已届中年的时事评论员也是一位地震孤儿,在福利院长大。他说,当年福利院的院长时不时地告诉他们:“社会各界都在给你们献爱心,没有他们,也就没有你们今天的生活,你们要刻苦努力,长大后好好回报社会。”这些话听起来都没错,但它实际上在提醒着他们身份的与众不同,让他们时时记住他们的所得是施舍的结果,而不是他们应有的权利,让他们感到,如果长大后一无所成,无所贡献,便是对社会的亏欠,这给他们造成精神上的压力,让他们成长的过程变得沉重。这位评论员说,相比之下,地震多发的日本在这方面的做法更符合人性,值得借鉴。日本教育地震孤儿说,你们是大家的孩子,是国家的孩子,只要你们开心,大家就开心。这里面强调了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哺育地震孤儿的责任和义务,将所有施善者与孤儿置于平等的位置,而不是让施与受形成俯瞰的状态,让原本就有心理阴影的孤儿增强身份的卑微感。

       地震孤儿这一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对他们的心理康复援助是一项需要爱心、耐心的长期工程。我想,除了心理医生,所有陪伴孤儿的人都应该注意保护他们的心灵,某些记者揭伤疤式的采访不足取;强化怜悯同情、有意无意地就将他们另眼看待的做法亦不足取。他们是国家的孩子,社会的孩子。作为一个孩子,他们生存的权力、尊严与每个父母双全的孩子没有什么不同。感恩,是一个人的本能,但我们无权要求他们要更努力,更坚强,更懂事,于国于民必有回报。我们只希望他们作为一个平常人顺利地成长,轻松快乐,身心健康。

       早上看到一则消息,说这次捐灾者中有四成以上的人是“无名”,或署名“大爱”,他们不留名,固然有“善若人知不是善”的意思,但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不想让受捐者感到压力。这次抗震救灾中,涌现了太多可歌可泣的事迹,人性的光辉一次次照亮了灾难带来的黑暗。我们为巨大的伤亡损失哀恸,也为祖国的强大、人民的团结欣喜。每个中国人都在这场洗礼中感受心灵的成长,但愿国民素质由此能实现一次飞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