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让人后悔的希区柯克

(2006-08-23 15:48:01)
分类: 遁入影像

我天生胆小,看不得恐怖片,那天中央十套介绍希区柯克的电影,里面有一组黑白的镜头:一个空的房间,一把椅子,一个梳着发髻的老妇女面墙而坐,镜头在这个背影上停了好一会儿,无声无息。我知道她一定会转过头来,我等着她转过头来,她在转了,一秒,两秒,三秒……我数着自己的心跳,转过来了……哇!!!
从此我的夜晚常常会浮现那个梳着发髻的老妇女的背景,还有,还有,那转过来的脸,天,那可不是脸……这使我夜晚开门的手总是有些犹疑,与那个镜头同时掠过心头的是一丝由惊悚引起的抖颤。

这好象是希区柯克经典之作《精神病患者》中的一组镜头。当我看到那个老妇人的背影在镜头上停顿的时候,已有一种不祥的预感,我命令自己:“走开,快走开,不能再看了,你会受不了的!”可是我的身子像被磁石吸在沙发上似的,屏声静气,一动不动。这叫什么心理呢?对别人来说是猎奇,在我,就是冒险。
哎,真的后悔死了,我为什么忍不住要看?这该死的又胖又阴险的希区柯克!

我难道忘了吗?许多许多年前《黑楼孤魂》那不愿散去的“阴魂”?

那是个与“文革”有关的故事,故事内容一点不重要,它不过是为惊悚搭建的一个舞台。令人毛骨悚然的是背景音乐:将要被窒息了的婴儿的哭叫,它凄厉、阴森、无助,时轻时重,若有若无,盘旋着,回荡着,狠狠压榨着你的神经……漆黑的夜暗,空无一人的街道,主人公骑着自行车,这声音响起,自行车忽然骑不动了,车轮变形,与此同时,黑楼里一个人上吊;灰暗的楼道,空洞的脚步声,一间浴室的门自动打开,一个莲花喷头,这声音响起,喷头莫名其妙地滴下液体,是血,血有节奏地滴落,在浴缸里漫漫漾开……看到后面,只要那声音一响起,我连忙堵住耳朵,闭上眼睛。从此领教了什么叫“心理恐怖”,它实在是一种很高超的恐怖主义。

好不容易“剧终”了。我要看看是哪个作曲这么狠这么牛!是瞿晓松。我记住他了。

多年以后,我知道瞿晓松是那个同样很狠很牛的刘索拉的前夫。最近读朱伟《作家笔记及其他》中的一则:《刘索拉小记》,写到刘索拉与瞿晓松分手后的黯然情状。记得有人说过,和天才一起生活,十有八九是一出悲剧。而两个天才生活在一起,其结果可想而知。

还是回到《黑楼孤魂》,记得那晚看完电影走回学校的路上,同学们时不时地模仿那“婴儿哭叫”,这戏谑式的“哭叫”当然不可怕,大家沿着开满凤凰花的小路边“哭叫”边跑,笑声、尖叫声溅了满地。

闹够了回到宿舍,终于安静下来了,终于睡着了……忽然,黑暗中不知谁发出了一声惟妙惟肖的“婴儿哭叫”,吓得大家差点跌下床去。

毕业后分到单位,人家都愿意住单间,就我犯贱,硬是要与人合住,原因不敢明说,其实就是怕。怕深更半夜独自一人辗转床榻的时候,那挥之不去的“婴儿哭叫”被唤起,这声音带来的暗示将令我在恐惧中无眠;出差一人住宾馆,总要把灯开着才能入睡,我要驱除阴暗以及于阴暗中可能滋生的所有可怕想象。

继《黑楼孤魂》之后,比之高明得多的恐怖片层出不穷,什么《午夜凶铃》,什么《七个木乃伊》,什么《鬼域》……心理强健的朋友看得津津有味,有一女友甚至喜欢在独居的单元房里专挑午夜欣赏恐怖片,认为那是观片的最佳时间、场景,我惊为天人。看罢她积极地向我推荐,我避之唯恐不及:“别,别,别害我,咱天生胆小。”

其实,时隔多年,当了母亲的我“《黑楼孤魂》症”已基本痊愈,希区柯克往夸张里说,也就是小惊扰。现在是轮到我9岁小儿经常独睡辗转难成眠了。酷爱科幻片的儿子不知他那小脑袋瓜里都转着些啥念头?难道天生胆小也会遗传?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一见倾心
后一篇:“我为漆狂”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