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真相

(2006-08-17 15:36:11)
分类: 我思我想

在我看来,“真相”是一个危险的词。文学作品、影视作品中,跟在“发现了事实真相”后面的,多是伤痛,打击,悲剧的可能性居多,喜剧的可能性极少。记得多年前看过一部小说,故事的女主人公是位贤惠的妻子、慈爱的母亲,她的丈夫事业有成,对家庭很尽责,对她很体贴,这对夫妻在公众眼里像一对互敬互爱的鸳鸯,女主人公觉得丈夫很爱她,因此她很幸福很满足。不幸的是,一个偶然事故,丈夫英年早逝。一天,一个陌生女人找上门来,这个女人竟然是女主人公那完美丈夫窖藏多年的情人。丈夫去世时能坚强挺住的女主人公,被这猝不及防的“真相”一下子击垮。

小说的作者只是借用这么戏剧化的故事来揭示感情的不稳定、人性的不可靠、婚姻的荒谬等等,让读者陷入对很多事情真实性的怀疑,继而反观自身,甚至对自己的境遇也生出几许惶惑,就像安妮宝贝爱说的那样:“一切都是幻觉”。不过,这个故事也是一个警喻:有时不知“真相”反倒是一种幸运。

如果说小说毕竟是一种虚构,那么现实中为“真相”所伤的事实比比皆是,比较典型的是怀疑丈夫有外遇,作为妻子的暗暗跟踪、盯哨,为发现真相费尽心力,她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她没法说服自己或克制自己不这么做。最后她终于成功地获取了真相——捉奸在床。然后呢?然后是99%的悲剧,获取真相的人没有获取成功的喜悦,获取的是撕裂之痛,是两败俱伤。

我举出这样的事例,并不是说我们不需要“真相”,我们可以自欺欺人。而是想证明,“真相”确实危机四伏。

绕出感情来说吧,前不久看到央视《半边天》讲述一个真实的故事,东北某地一个幼儿园的老师,有着活泼开朗的性格,有着善良的丈夫可爱的孩子温暖的家,她的母亲和她这一家子生活在一起。一天,母亲去看望即将离婚的姐姐与姐夫,结果一去不返,母亲就在姐姐家里被杀害了。随后,姐夫不知所踪。这幼儿园老师认定姐夫是凶手,从此开始了查找证据追踪凶手的艰难历程。这个历程居然是整整七年。这七年里,被仇恨吞噬的女老师性情大变,忧郁暴戾取代了活泼开朗,幸福的家庭也失去。最后揭出的“真相”是姐夫确实是凶手,几经波折终于被辑拿归案,判了死刑。可等到这个似乎是自己一直想要的结果时,女老师却感到惶惑:自己苦苦追逐,付出那么大的代价,想要得到的就仅是这个原被称为“姐夫”的人一死?此时,结果的意义已然模糊。

我讲这个故事,也不是说我们可以不追求正义。只是觉得,有时紧紧包藏着“真相”的人自己也未必快乐,就如那个畏罪潜逃的姐夫,那七年之中心中该承载着多大的阴影和不安?完全可能是遑遑不可终日。而女教师为复仇而踏上的追求“真相”之旅亦是泣血之旅。

末了,我还想到,生活中,有时当我们需要相信的时候何妨就选择相信,这时“真相”已没有意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