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说圆明园征文]圆明园:沉重的历史,无限的商机!

(2008-03-12 14:59:06)
标签:

我说圆明园征文

杂谈

                                         
    我在网上看到一则新闻:2月18日,浙江横店共创共有共富共享委员会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召开新闻发布会,正式启动浙江横店集团圆明新园工程的社会公募,圆明新园工程也同时宣布将在年内启动。
   听到这个消息,我不禁感慨万千、百感交集:一面是圆明旧园废墟上的沉重叹息,一面是圆明新园新址上的热火朝天。我们必须意识到:历史上曾经有过的辉煌灿烂的圆明园,不管用什么样的方式去再现它,不管花多少钱去再现它,也不管什么人出于什么想法去再现它,那中国人心中永远的圆明园之梦,都不可能再圆了。这个道理不要说是专家了,大家都很容易想明白的:那时候的文化氛围,那时候的创意大家,那时候的能工巧匠,那时候的奇异珍宝,都已经过去了,永远也不可能再回来了!所以,讨论复园没有任何的意义,就像我们现在不可能完全再现小说《红楼梦》中的场景和人物一样,圆明园已经成了中国文化中一个永远的梦,一个永远无法再圆的梦。
    然而,我又觉得:是不是说不能完全再现原来的园子,就不能再根据原来的构思,造一个现代意义上的圆明园呢?我不这样看。从圆明园这个品牌的号召力上,从中国人的圆明园情结上,从这个园子的丰富多彩带给人们的休闲和娱乐上,从投资方经济利益的期望和回报上,圆明新园都有它存在的特定价值和建造的意义。一个文化现象,一个园林景观,一项娱乐活动,一次观赏休闲,是不是一定要扣上逼真才有意义呢?我想不是的。为什么一定要把所有的价值点,都支撑在能不能和原来的园子一模一样上呢?就不能是基于原来那个创意的想象和延伸吗?正是基于这个考虑,我对重建圆明园是持积极和肯定的态度的。
    我在北京政法大学读书的时候,学校离圆明园不远,一位家在北大的老同学,帮我借了辆自行车;我第一次骑车子到圆明园的遗址上去看了看。宽阔冷清的福海上,空旷寂静中透着悲凉;东倒西歪着残石柱的废墟上,像是一群人举起双手伸向苍天,在诉说着什么,又感叹着什么。这里太沉重了,沉重的人们不想说话,只有心被紧紧地揪着往下拉,让人欲哭无泪。血色残阳下,废墟被笼罩在一片火光之中,让人烧灼地透不过气来。人木木的,这是在任何地方都从未有过的感受。
    央视教育频道的《大家》栏目,做了一档有关圆明园的节目。一位历史学家和一位古建专家,就纪录影片《圆明园》,谈有关圆明园的话题。节目中不断穿插着用电脑制作的三维立体动画景观圆明园的场景,尽管那只是用电脑模拟出来的场景,没有真实画面那么鲜活和自然,但还是让我非常惊讶。大水法那里的十二生肖动物头型的喷水口,和中间似层层莲花瓣叠起的直立流水柱,构成一幅欧洲风情和中国文化交织融合的景观。这里有着华丽的造型,和浪漫的喷水场景,又藏着巧妙的构思和精致的制作,太美了!随着画面中,一段一段的圆明园景观展示,我们会感觉到:什么是万园之园了!可以说,用什么语言来形容圆明园都无法表现它的美;如果用价值连城来形容物的价值,对别的宝物来说,那是一种夸张,而对于圆明园来说,就太低估它的魅力了,什么样的城能与圆明园相比呢?它本身就是一座城,一座凝聚着几千年中华文化精髓的城;一座蕴含着中华文明数不尽珍宝的城。在这里,一切宝贝都黯然失色了;任何想象都会相形见绌,它是人间的瑶池仙境!它太完美了,完美地超出了人们的想象。它是风景中的《红楼梦》,风情万种又变幻无穷,给人以无尽的联想;但顷刻间,一场大火中,呼啦啦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一切就化为乌有了。还仅仅只是看了些圆明园的再现片断,就让人叹为观止了!人间还有此等美景,让人看了,几天都在回味那些场景!
    这一年多来,媒体都在说一件事,浙江横店影视集团,准备投资200亿元,用五年时间,在横店350公顷土地上,再造圆明园。消息传出,一石激起千层浪,一片反对声。反对者认为花再多的钱,也不可能再现已经消失了的圆明园了,充其量只是一堆金壁辉煌的建筑;况且五年时间太少,在这么短的时间内不可能建造出清朝历尽150年,六代皇帝,康雍乾嘉道咸,才最终建成的圆明园。而赞同者则认为,可以用再现当年的盛景,来表现现在的太平盛世;这会成为人们旅游的一大景观。我想对此谈一些我的看法。
    反对者有一个很硬的理由,认为圆明园除了构思的奇妙无比和建筑群的精美绝伦以外,还有数不清的文化内涵,树木花草,园林景观,屋中陈设,金银珠宝,名人字画等等;它不止是建筑,而是文化的集大成者,再现建筑容易,营造当年的文化氛围已经不可能了。我觉得,任何一处景观如果没有了,重建,都很难做到和原来的一模一样。如果以和原物是否相同作为标准,那么任何景观的修复和重建都有一道永远无法逾越的障碍。我们在旅游的时候,经常可以看到某些塔,和周围的环境非常地协调,你完全看不出来它是后来添加的,但是看说明,你却发现该塔已经在历史上被多次重建了,你没有觉得它有什么不合适的。比如武汉的黄鹤楼和杭州的雷锋塔,都是现代重建的,没有人反对它的再建;建好以后,它也很快就成为了新的旅游热点。杭州西湖旧十景的雷锋夕照,因为雷锋塔的新建而得以复原,又由于雷锋塔的重新矗立,和对面的保俶塔形成呼应,为塔毁灭后的西湖,重现了一道风景。还有镇江的金山寺,它并不是三国时候的原做,但却照样给人以刘备招亲的戏剧般的联想。这样的例子还可以举出许多来。如果都拘泥于是不是原来那个样子得话,那所有的景观毁损之后,都再无重现的可能了;再者,现在的重建,若干年后也就成了古迹了。
    反对者还有一个观点:说这二十多年来,我国建造的2500个主题公园,百分之七十以上是亏损的,只有百分之十是盈利的;像无锡曾经热闹一时的欧洲城和已经开建了的亚洲城,现在都已偃旗息鼓了。有关主题公园,我去过非常多,像无锡的欧洲城,杭州的宋城,上海的福禄贝尔科幻乐园,北京的中华民俗村和世界公园等等。我认为,主题公园的衰落有多种原因,但不是主题公园这种形式本身的错。
    我八十年代中期在北京读书的时候,正赶上北京为拍摄电视连续剧《红楼梦》而建造大观园。它是分期而建的,建好一期开放一期,我去过其中的第一期和第二期,仅就已经建好的部分来看,它就很有旅游价值。它和小说中描写的大观园非常接近,徜徉其中,像是和《红楼梦》进行了一次亲密的接触,那种亦真亦幻的感觉,非常奇妙。它也把小说中的语言描写,化成了活生生的景观,这个主题目公园就很有特色,对游客也很有吸引力。电视连续剧《红楼梦》中大观园的大多数场景,都是在这里拍摄的。当然,它也有不足之处,就是园中的建筑景点显得粗糙,比如,潇湘馆里的建筑,不是用真的竹子搭建的,而是在水泥建筑上画上了竹子的图案;许多建筑远看挺漂亮,近看不够精致
    我认为,有些主题公园之所以失败,是因为选题没有吸引力,造景又缺乏艺术性,让人看了一次就够了;还有的主题公园,选题当初创意不错,后来,情况发生变化了,原来的主题也因过时而遭冷落。比如全国一窝蜂上了很多的民俗村,现在人们一年有很多次长假可以去少数民族聚集区旅游,可以去看真正的民俗村,谁还会去那模型式的民俗村呢?还有世界景观类的主题公园,堆个小山包就说是埃及金字塔,有点小水流就说是尼亚加拉大瀑布,说是世界景观的汇集,结果人们看到的像是小孩子们过家家玩得东西,看了一次就觉得非常好笑,不可能再去第二次了;口碑不好,没有去过的人也不想再去了。还有像福禄贝尔科幻乐园那样的,里面各种玩的东西就是想方设法把人转的晕头转向,这样简单的游戏,人们不想去倒正常了;就像现在遭冷落的“嘉年华”那样,玩得就是心跳,开始时图个新鲜,玩得多了,没有新鲜感了,谁还愿意花钱找晕呢?自然难有吸引力了。
    圆明园就不同了。现实中没有其它可以替代的地方去,它的构思非常地独特,这样规模的园林,五年200亿元是无法打造完成的,但是,完全可以先打造一部分,通过滚动开发,用先期建好先开放部分的收入,再来建以后的部分;200亿只是前期投入,它完全可以通过后期的不断完善,使园子越来越精美,通过几个阶段的努力,再现整个圆明园的盛景。当年的园子是不可能重现的,《红楼梦》里的大观园从来就没有真正出现过,谁有能说能把曹雪芹的构思准确地再现呢?比起《红楼梦》里的写意大观园来,圆明园有图纸也有当年留下的图画,因此,对圆明园的建造比大观园更有图可依。历史上的文化景观一旦毁灭,是不可能完全重现当年实景的,但再现可以给我们提供更真实的感受,这本身就有旅游价值。有人固执地认为,只有和原来一模一样才是圆明园;我却认为,圆明园已经成了中国文化的一个品牌,我们现在是要运作这块品牌,重新来包装和诠释圆明园,给人们提供一个新的旅游点,以丰富现代人的旅游资源。
    有人说还是废墟好,我对此不以为然,难道我们为此应该天天沉思,以泪洗面地过日子吗?我们就是再伤心,圆明园能复原吗?我们是不是更应该把快乐作为我们重建圆明园的出发点呢?如果有人认为圆明园一定要表现出历史的沉重感,让我们永远记住英法联军是怎么烧掉我们国家的圆明园的,那就不要建新的园子了;我相信,任何新建筑,它再精美、再漂亮,也没有废墟更能让人产生对往昔的怀念,更能激发我们的民族自尊心了。但是,我们现代人是不是要天天沉浸在那种悲剧的气愤中呢?我觉得牢记历史是对的,但如果天天铭记着历史的伤痛,以致于以沉浸在悲剧中为美,不想去过快乐轻松的日子得话,那人就活得太累了。我们重建圆明园是为了找一个新的旅游场所,让人们在里面快乐和游玩,而不是为了建一处凭吊的地方。如果这个问题本身看法不一致,是否修建新园子,当然不可能取得一致意见了,难怪有些人会觉得花多少钱都不可能再现当年的圆明园呢。
    此外,我还觉得,修新园子的同时,也是培养大批古建工匠的机会。我们国家有大量的古建筑需要修复,北京不就是为了2008的奥运会在大修故宫吗?到各地去旅游,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古建筑也都需要修复,比如苏州的园林,安徽的徽派民居等,今后修复老的中国建筑和建新的中国传统风格的建筑,都是一个重要的产业。圆明园的建设,可以集中我们国家古建方面的专家和优秀的工匠,他们在建造圆明园的同时,又可以带出一大批古建工匠来,这种培养,将会为我们国家的古建领域,培养一大批各种门类的专业人士。这对圆明园的建设和其它古建筑的修复重建,都将是一件造福后代的事情。
    我们要反思历史,也要享受生活。因此,我认为;对于圆明园的毁灭,我们要永远铭记;但是,我们也要看到,这个无价的品牌,将会带给我们无限的商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