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人民日报》应注意与时俱进(上)

(2007-05-18 21:47:55)
 

 

《人民日报》作为国家第一报,素来有党和国家喉舌的美誉,但是最近我看到该报的一篇文章,它所反映出的人才观念,却让我感到的是与时俱进的反面.请看这篇报道:

《人民日报》报道:走进上海华山医院,里面有一栋古色古香的红十字老楼,这是这家百年医院最神圣的所在。在楼上楼下的走廊间,醒目地挂着几十幅硕大的人物油画,他们都是这家医院百年来引以为荣的名医、名教授。用这样一种方式,为之树碑立传,这样的创意,让人肃然起敬。楼中还有十几个典雅的小房间,那是为终身教授们专设的办公室,哪怕他年事已高,哪怕他未必经常光顾,小房间也永远一尘不染地等待着他的主人。文章称,尊重知识和人才不是一句空话,往往体现在细节之中。当尊重人才成为一种单位文化,那些真正的人才,才会有脱颖而出的环境和内在冲动。

这篇报道讲了上海华山医院两种尊重人才的做法:一是在医院一幢老楼的走廊里悬挂名医和名教授的硕大的人物油画;二是在楼里有十几个典雅的小房间,不管终身教授们是否经常光顾,都给他们留着.

看了这篇报道,我有很多的感慨.我们国家向来就不缺人才,缺少得是人才的脱颖机制.人们经常说起“伯乐相马”的故事,认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在.这种遗憾,本身就让我感到很遗憾.就像人们看到司法不公正而呼唤包公再现一样.为什么一定要把一个国家的一项制度,建立在某一个人的公正心和慧眼的基础之上呢?中国的人治时代太长了,也太强大了,以至于由此而带来的巨大惯性,让太多的人至今还没有适应,封建社会已经结束快100年了,现在早已是民主的法制社会了,凡事靠得是制度而不是某几个人.当然,国家的导向也很有问题,总在不断地宣传某几个楷模让大家学习,这让大家更看不到法制的力量在哪里了.对于人才的发现,国家应该建立一套科学的考评体系,有没有伯乐都无所谓,伯乐机制比伯乐个人更重要.什么时候,社会上不再呼唤伯乐了,我们科学的人才选拔机制就真正地建立起来了.

上述报道中有两种做法我觉得不妥.

一是终身教授们已经年事已高,未必能经常上班了,还要给他们保留一间专门的办公室.这究竟是在尊重人才呢,还是单位有限的办公资源的人为闲置和浪费呢?办公室本来就是为办公而准备的,已经不常用了,是不是应该给更需要的同事们,尤其是在一线工作的同事们用呢?年事已高的老教授们不能常来了,但医院还有中年和年轻的专家教授们,这些良好的办公设施,与其留在那里作摆设,不如给一线忙碌的专家们,更能发挥它应有的办公作用.办公室毕竟不是展览室,它的作用是办公,而不是观赏.

另一方面来说,我们更希望看到的是,处于上升期的年富力强的人,原先还不是名医名教授的医生们,由于有了这样优越的办公环境,而最终成名成家.我觉得,这种优越的办公环境与其成为对终身教授们的安慰,不如成为终身教授们的摇篮,更能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我们的人才政策经常是这样的:在通往功成名就的路上,最需要关心、爱护和帮助的时候,却缺少应有的关照;千南万险地终于拼出来了,各种荣誉、奖励和优厚待遇也纷至沓来,而这时候,有没有这些,已经无关紧要了.可叹对人才的雪中送炭少,而锦上添花多.获得国家科技大奖的人士,里面太多八、九十岁的老者,就是一个最好的证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