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杀夫女和她的五个帮凶

(2007-03-11 16:29:37)
 

 

2007年1月23日,上海市中级人民法院开庭审理了一起有6名犯罪嫌疑人的杀夫案件。被杀男子郭春友是6犯之一的陈国云的丈夫,其余5名犯罪嫌疑人,都与陈国云有着各种各样的关系。陈国琴是陈国云的妹妹;姜波是陈国琴的男友;刘宁是陈国云答应夫死之后与之成婚的对象;金红是陈国云的干弟弟;陈腊梅是陈国云的干妹妹。究竟是什么原因,陈国云要杀死自己的丈夫呢?他也是自己十几岁儿子的父亲。又是因为什么原因,那5个帮凶也共同参与策划和实施了杀死郭春友的案件呢?由于被害人郭春友已无法再开口诉说前因后果了,我们更多地只能听陈国云讲述她的犯罪动机和犯罪行为的实施过程。

 

陈国云,1974年生,在她17岁的时候,就在郭春友连骗带吓的手段下,嫁给了郭春友。结婚以后,郭春友对陈国云不时地有殴打辱骂,甚至性暴力等家庭虐待行为;有时,郭春友甚至会将陈春云捆绑起来殴打。陈国琴说,她经常看到姐姐身上有伤痕。更有甚者,郭春友有时当着已经10岁了的儿子的面,对陈国云实施性侵犯;这让陈国云羞辱难忍。陈国云曾向郭春友提出离婚,但郭春友坚决不离。2005年8月,陈国云在又一次受到郭春友的暴力之后,萌生了杀夫的念头。当晚,陈国云趁郭春友熟睡之际,用刀猛砍郭春友;郭春友被惊醒后,他让陈国云看在孩子的面上放过他,陈国云中止了犯罪。事后,陈国云来到上海金山区打工。然而,她并没有放弃杀夫的念头;她将丈夫骗到了上海,想在上海除掉丈夫。为此,她找来了上面提到的另5位犯罪嫌疑人做帮手。

 

记者问陈国云:“为什么杀一个人,要找那么多帮手?”陈国云说,这是处于自私的考虑;她想,人越多,她的罪也就越轻。她叫来陈国琴及其男友姜波,是因为妹妹一直很同情姐姐长期遭受家庭暴力的侵害;而姜波处于对女友的爱,对陈国琴是言听计从。找刘宁相助,是这样的考虑:刘宁原本是郭春友的好友,案发前,在福建打工;陈国云电话将其叫到了上海;陈国云给刘宁的甜头是,除掉郭春友之后,嫁给刘宁。另两个犯罪嫌疑人金红和陈腊梅也都是陈国云的安徽老乡,她们举目无亲地来到上海打工,两人都受到了干姐陈国云的许多照顾,没少领受陈国云的小恩小惠;为了报答陈国云的恩情,两人愿意为其两肋插刀。

 

班子凑齐了,行动选在了2006年的7月1日晚上。陈国云将另5位犯罪嫌疑人召到家中吃喝,郭春友则完全没有提防。酒足饭饱之后,刘宁、姜波和金红三名男子,将郭春友骗到了金山三官塘大桥附近的江边;趁郭春友不备,连捅郭春友十几刀,将其杀死;并且准备将郭春友的尸体捆上石头,沉入江底。正在这时候,附近巡逻的联防队员们发现三人形迹可疑,神色慌张,欲上前询问;三犯由于做贼心虚,见联防队员过来,仓皇逃跑,被联防队员们先后抓获。随后,三犯全部交待了犯罪事实;其余三名女犯也相继落网。

据陈国云交待,她和刘宁没有任何关系,她只是为了让刘宁帮她实施犯罪,才以未来的婚配为诱饵的,她没有想过要嫁给刘宁。而在法庭上,6名犯罪嫌疑人为了活命,也都使出了各自的招数,极尽所能地为自己开脱罪责。陈国云以自己并没有具体实施杀夫行动为由,替自己的行为辩解。然而,6名犯罪嫌疑人由于共同参与了犯罪策划,只是在具体实施犯罪的时候分工不同,均已构成了故意杀人罪的共同犯罪。主犯陈国云更是由于策划组织了这起犯罪,尽管没有具体参与杀夫的行动,也因其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引导和唆使的作用,将受到法律的严惩。

 

这个案件我们不会感到很新鲜,我在前面的博客中,也多次对杀夫案进行分析。对此类的案件可以打一个比方。如果有人捆住了你的手脚,而你急于挣脱出来的话,往往有两种考虑:首先是想方设法地把绳子解开,这样最好,一来对自己的伤害小,二来解下的绳子还是完整的,将来还可以再用。但是,如果绳子绑得太紧,又打得是死结,无论怎么解也不可能解开,在费了半天劲还是不能解去捆绑的前提下;你正好看到旁边有一把剪刀,你就会很自然地想到摸到剪刀把绳子剪掉。绑的时间长了,人受不了了,解不开绳子,而把绳子剪掉是必然的选择。如果婚姻对于某人,就像那根紧紧地捆绑住她的绳子那样,被捆绑住的人在拼命反抗挣扎和做了各种努力之后,还是无法将那束缚的婚姻之绳挣脱开来的话,想到用非常极端的方法,除去那令人压抑、窒息和痛苦的婚姻绳索,就成了一种万般无奈下的选择。陈国云是这样想的,其它的杀夫案大都也是这样的思路。

 

对于婚姻束缚的松与紧,永远是人类一个两难的话题。一难在于,如果把婚姻束缚得太松,那么,婚姻对男女双方的约束力就会太松。当一方移情别恋,或是对对方不再感兴趣了,他就可以很容易地离开对方,远走高飞。并且,这样以来,还会产生一个不公平的矛盾:那就是结婚是两个人的事情,离婚成了一个人的事情了。结婚时,要看两个人的意愿;离婚时,一个人想摆脱对方就可以轻易地离开对方。这样人们在缔结婚姻的时候,就会心里时时提防着,因为婚姻不再是自己能够控制的,要时刻防着对方说变就变,说走就走。而另一难在于,如果把婚姻束缚得太紧,让走入婚姻之门的双方进了门就很难再出来,这也不一定是好事。人们在双双走进婚姻殿堂的时候,可能考虑得比较简单。这也许是由于当时年龄小、阅历浅,也可能是由于当时档次低、心胸窄;随着在生活大潮中的浮沉,随着在生活天空中的翱翔,原来的想法可能变了,原来的眼界可能高了,原来的心胸可能宽了,原来的目光可能远了。这样再来看对方,可能会觉得对方不再适合自己,对方不再与自己般配,对方不再能引起自己的共鸣,对方不再让自己喜欢了。这时候,就会有一些矛盾,有的人善于调解和处理矛盾,结果矛盾在没有激化的时候就化解了,矛盾在没有达到激烈冲突的时候,就消融了,也就不会出现针锋相对的情况了;但也有人出现了矛盾之后,不但无法将矛盾化解,矛盾反而越来越激烈,越来越白热化,甚至演化为一场仇人相见的剑拔弩张。这时,婚姻束缚的太紧,就没有了退路,只剩下了你死我活的血拼。我们很难说,在兼顾各方利益的前提下,是将婚姻束缚紧一点好呢?还是放得松一点更好。对于不同的人来说,松与紧是各有利弊的。

 

但是,我希望对于即将走入婚姻之门的男女来说,能够对婚姻的正面和负面都有所了解,有所思想准备;少一些浪漫,少一些梦幻,多一些冷静思考,多一些理智分析,婚姻之路就可能走得顺畅一些。还有一种更简单的方法,就是多看别人的婚姻,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千万不要认为失败的那些人和事和自己没有关系,也千万不要认为自己就理所当然地是那成功之列的。如果能把别人的婚姻当成自己婚姻的镜子,自己的婚姻之路就会平稳得多。人生的很多事都在不断地重复,但非常遗憾地是,在一个地方有人跌倒了,很多人不是总结那个人为什么会在那儿跌倒,大多数人会认为自己是不会跌倒的,想当然的结果,是很多人不断地重复着前面那个人的教训。

 

最后,还想再打一个比方。很多吸毒的人说起自己吸毒的起源时,会这样说:“我当初看到别人吸毒,我就想,毒品真有那么可怕吗?吸上了就那么难戒吗?别人吸了要死要活的,我就不信毒品会有那样的魔力,不信我来试试。”结果会是什么样子,大家都知道。这样的心思很多人都有,当然不光是对毒品了。对婚姻、对子女、对职业、对交友等等,人们大都有这样的想法。本来自己和别人没什么差别,却偏偏认为自己有着特别的能耐,社会的丰富和复杂也在于此。如果一个人走近了一条死胡同,他一说别人就不再往里进了,那社会不是太太平了吗?问题的复杂性在于:不管前面的人怎么说,后面的人还是想进去看看,里面究竟是怎么样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