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只要有套房子,家底就不薄。在环线内,尤其是内环线内,有套房子的老上海人,真应该感谢祖上的积德,原先随便有个窝棚似的房子,旧区改造的序幕一拉开,乌鸡顿时变成了凤凰,草窝迅速换成了金窝,哪套房子还不都奔百万元吗?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如果现在百万还能称得上是富翁的话,那么上海的百万富翁可就是车载斗量了,数都数不过来。然而,我在这个百万富翁之都,却拍下了这样一些与之不协调的画面。
镜头一:在上海近年花巨资兴建的漂亮的开放式大公园里,湖水倒映着绿树红花,曲径与亭子和雕塑组合出休闲的画面。镜头推近,大草坪上散落着蹲在地下缓慢移动的人们,他们在干什么呢?镜头再推近,每人左手拿着塑料袋,右手握着剪刀,仔细地在草皮上寻找着什么;时不时地眼睛一亮,兔子似地跳了过去,又找到了一棵荠菜。反正平时也闲着,不如到附近的公共花园里去捡点便宜;荠菜在大卖场里可要卖到3元多一斤呢,在绿草坪上刨上一天,也许就能把那3元钱赚回来。至于绒毯似的大草坪在他们身后变得千疮百孔的,没有了美感,还会让园林部门花比野菜高出无数倍的代价去修补和美化,那不是他们要考虑的事情。他们的处世原则是:家事再小也是大事,家外事再大,也是小事。小市民有小市民的生活逻辑。
镜头三、原本冷清的上海自然博物馆门前,忽然之间人山人海的,保安不得不在门口临时筑起一道人墙,来限制汹涌的人流。不知就里的人经过此地也许会想,是什么魔法在一夜之间让市民的科普意识迅速膨胀起来。镜头移到售票处,一切就都明白了。科普日让博物馆当天免票,这2块钱的作用可真大,平时门可罗雀的博物馆门前,迅速变成了山呼海啸。你不得不感叹金钱的点石成金作用。
类似的镜头还能看到不少,平时冷清的上海各种博物馆和展览馆的门口,每到一年一度的世界博物馆日,免票时的到来,成群结队的人就会踏破那里的门槛。尽管在那人潮汹涌的场合,排上几个小时的队,勉强挤进去,也只能是在人缝里看,被人推着看、挤着看,看到的全是人,看不到物;而平常游人稀少的时候,才更能细细地品味出博物馆的魅力和展览馆的内涵。但是在蜂涌而至的人们看来,能不能看到展物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白花花的银子,也许只是一点点碎银子,还在袋里没有掏出去;尽管那点银子不仔细摸就摸不出来,那也是银子呀。小市民自有小市民的眼光,抠一点是一点。
镜头四:一年几次的大型房展会,定期在上海展览中心或是东亚展览馆等上海中心地段的大型展馆进行。比起房展会上死命吆喝的房产商们来说,小市民们的热情毫不逊色。他们不在乎房子座落在哪里,房价是多少,房子是什么式样的;他们更看重房产商为促销而精心准备的那些小礼品。有人来这儿,就是冲着那些小礼品来的,而对房子完全不感兴趣。哪个摊位的小礼品漂亮,看上去更精美、更值钱、更实用,哪个摊位前就人气浩荡,大摆长龙。排上几个小时的队,看着手里拿到的精美小礼品,那真是有一种说不出来的舒畅和得意。小雨伞、小本子、小钥匙圈、小圆珠笔、小鼠标垫、小年历画、小纸袋子,那些东西如果去买的话,每样可都要钱呢。提着鼓鼓囊囊的小纸袋子,领不完的领,拿不完的拿,房展会一圈逛下来,收获还真不小。那是一个个多么迷人的夜晚呀,想着白天的那些战利品,睡梦中也会露出甜美的微笑。
镜头之五:每到年跟前,各种各样为推销年货而举办的食品博览会和土特产品展销会上,总是人山人海的。这里面除了大包小包采购年货的人们以外,还有一支品尝年货的队伍。那些初出茅庐、默默无闻的商家,为了吸引人们的眼球,在展会上不断抛洒着诱人的鱼饵。一两片套着小袋子的饼干,电饭锅里翻滚着的几个丸子,小盒子里放着的几片酱菜,小碗里盛着的切成小碎块的水果,还有瓜子糖果等数不尽的小品尝,让某些小市民们大年未到先过上了美食节。每一个白吃的摊位前都是望不到头的长龙。此情此景,让我如何不想唱:免费免费我爱你,吃不到呀挤死你,长队长队太值得,吃上一口甜蜜蜜。
镜头还有很多,不是没法剪,而是来不及看,比如,有人觉得扫帚和簸箕之类的东西放在自己的家里不合适,更应该放在家门口的公共部位,最好放在别人家的门口。好东西留在家里,不好的东西塞给别人,这样心里才踏实,才有一种占到小便宜的快感。
如果有谁看到这里,认为只有上海才有小市民,认为小市民气是城市居民所特有的,那就大错特错了。再剪几个镜头让你看看。
镜头七:在穿乡而过的公路上,一辆装满橙子的大货车,不慎翻倒在路边。没人对翻倒的车和车上的人感兴趣,附近的村民一涌而上,抢起了橙子。一时间,从橙子满地滚,到人满地爬。再看拣到橙子的村民,人人脸上乐开了花。
镜头八:还在那样的公路上,翻倒的不是橙子而是猪肉。久经杀场的乡民们冲杀过去,大砍大剁,不一会儿,家家就漂起了煮肉的香味。这吃白食更有一番滋味在心头。难怪人们说,靠山吃山,靠海吃海;从今往后,还得在后面加上一句-靠路吃路。只是那架式吓坏了那些运货的司机们;当然不是所有拉货的司机了,这要看拉的是什么货了。最不用担心的是120的救护车了,翻到哪儿都不用担心别人地哄抢。
镜头九:一辆油罐车不幸出了事,罐里的油喷涌出来。这流淌的油太有诱惑力了,揩油揩油,揩得就是油。就像妖精苦等唐僧似的,久闻唐僧肉好吃,好容易等到了,岂能让他白白地跑掉。民女迅速变成了妖女,家里能上的家伙都不能让它空着,脸盆、簸箕、水桶,快揩油吧,揩一点,赚一点,不揩白不揩。油车司机愣愣地站在旁边,呆若木鸡。俗话说,好汉难敌四手,饿虎害怕群狼。这个道理司机太清楚了,呆着还好,不识相的话,也许揩完了油就该揩人了。
镜头十:天哪!那是什么呀,光天化日之下,满天怎么会飞舞着钞票呢?居然有人没看好自己的钞票,风儿一吹,钞票成了天女散花;色盲的人们没注意到天女的美色,只看到钞票的金色了。于是乎,拼命地追呀,拼命地抢呀,拼命地抓呀;顷刻之间,天女散出来的花就变成了雪花,还没落地,就消融了。
这样的镜头可以说全国都有,不管是大都市还是小城市,不管是城市还是乡村,不管是市民还是乡民;贪小、捞小、占小,成了很多人的习惯;小家子气、小孩子气、小市民气,成了很多人的特点。大中国下的小气,听起来太不般配,也太不和谐。探究小气之风形成的原因,不难理解:一个穷了太久的国家,曾经穷困潦倒的人们,虽然腰包渐渐鼓涨起来,但是穷疯了的意识和穷疯了的惯性并不能很快消除。走出小气的意识,靠的是人们的整体富裕,靠的是国民的普遍殷实,靠的是长久的太平盛世。而这一切,对于有一部分人刚刚从贫困走向小康,还有很多人没有走进小康,甚至有人还没有摆脱贫困的中国社会来说,这种小气目前还没有消失的可能性。与大中国相称的大气的形成,还有一个漫长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