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上海上演现实版《农夫与蛇》的故事

(2007-01-23 13:00:31)

上海上演现实版《农夫与蛇》的故事

    每天晚上6:30-7:00,是上视新闻综合频道的新闻节目。这档节目的后面,有一个小栏目-新闻透视,是我固定收看的节目。周日晚上,我在这档节目里,看到了一个农夫与蛇的现实故事:
  

故事发生在上海。60多岁的黄女士,这三年来一直在和儿子琦琦打官司。黄女士想让法律来教育他的儿子。

上世纪80年代,黄女士曾在多家仪表厂担任要职,1994年她创办了自己的仪表公司。三年之后,她的公司生意兴隆。而同时,儿子琦琦开的小饭馆却生意清淡。舐犊情深,黄女士每个月都要贴儿子五六千块钱。不久,黄女士干脆把儿子和媳妇拉进她的公司,还想把他们培养成接班人。她让儿子学公司管理,让媳妇掌管公司财务。在接下来的两年时间里,公司从几十平米的家庭作坊扩大到1000平米的规模化生产基地。

但是好景不长。2003年6月,黄女士发现儿子竟然瞒着她把家里的一套房子卖了。得知此事的黄女士,一气之下,把茶水泼在儿子的脸上。从此母子矛盾激化;黄女士要把儿子儿媳赶出公司。此时,儿子儿媳羽翼已满,反说她没资格留在公司。

更严重的是,黄女士通过律师调查,发现儿子儿媳多次伪造签名盖章,假造股东会议决议书,非法变更了她的法人代表人名义和她在公司里的股权比例。她的股份先是从51%变成了40%,又被变成了20%。儿子越发地变本加厉。从2004年1月开始,儿子停发了母亲的工资奖金和所有分红,曾经身价数千万的黄女士变得一无所有。

无奈之下,母亲把儿子告上了法庭。从2004年8月法院开庭至今,他们再也没有见过面。虽然黄女士如愿赢了官司,但实际上并没能拿回属于她的股权和法人地位。如今,黄女士再次向法院提出了申诉,希望法院能强制执行,让儿子归还公司股权和法人地位。

反思自己的处境,黄女士认为自己有很大的责任。黄女士说:“因为我跟我丈夫关系差,我就把全部的爱心都用在我儿子身上了。 他要什么我就给什么。

 

    这个故事让我们看了有似曾相识之感,因为这样的故事并不是个别的,这种类型的故事更是带有普遍性。有的父母没有黄女士曾经有过的千万身价,所以,即使被子女夺财,过去和现在的生活反差也不会像黄女士那么大,也就不容易引起那么广泛的社会关注了。黄女士的故事放大了父母和子女之间的矛盾,也让我们更真切地体会到了现代社会残酷的父母子女关系。

 

    这个故事里,黄女士的一席话,希望那些年轻的父母们,尤其是年轻的母亲们应该特别地注意。那就是黄女士和着终生的悔恨和泪水说出的:因为她和丈夫的关系不好,她就把全部的爱倾注在了儿子身上。这种心理动机是许多女人都会有的,也是很多女人最糊涂的地方。因为女人们忘了一点,孩子小的时候,你这样全身心地爱他,是可以使母子关系极为融洽的;但孩子是要长大的,长大了就要爱别人,长大了就要娶媳妇,儿子娶了媳妇以后,他自然最爱的是他的媳妇而不是老娘。

 

北方农村至今还有一首广为流传的民谣,说儿子长大成婚以后,“把娘背到山背后,把媳妇背到炕头上”,这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如果每个人最爱的是他的父母的话,人类将无法繁衍下去。这种残酷的忘恩负义的举动,正是人类的传承所必须付出的代价。其它动物也极为类似。

 

女人们也特别容易忽视一个参照。想想自己的老公吧,他从和你恋爱起,他心里更有你还是更有他的母亲呢?他的钱是交给老婆,还是交给老娘呢?他有了好东西,是给他的老婆还是给他的老妈呢?

 

我们看到无数个父母,节衣缩食地供孩子上完学,然后又倾其所有,甚至举债给子女准备好了婚房;又有几个人舍得用自己的钱给父母买套房子呢?

 

故事里那位悲痛诉说的黄女士,如果我碰到她,我想这样问她:“当你为儿子做那一切的时候,你为父母做了什么呢?当你每个月给儿子贴五六千块钱的时候,你舍得同样的这样每月贴父母吗?当你觉得和爱人关系不好的时候,你把所有的心血都倾注在儿子身上,你没有想到把心思全都放在父母身上吧?那么很简单,你儿子也在学你那种做法,他把全部心思都给了他的子女而不是你,就像你把所有的财富给了儿子而不是给父母一样。”

 

     黄女士的心理是一切母亲,一切父母共同的心理。每一个做父母的都会认为自己的孩子和别人的孩子不一样;就像每个人都认为自己长得很漂亮一样。每个父母又都认为从社会上听到的,和从左邻右舍以及亲戚朋友们中间听到的,那些冷酷的子女们对待含辛茹苦的父母们的故事,那是人家的事情,自己不可能碰到。

 

我要感谢上帝设计了人的这种非常奇特的心理。如果所有的父母们,都能从别人的父母子女关系中,看出自己将来的影子的话,那么人类就会少一些梦想,也就会少掉了很多做梦时的幸福。等到人生过半,像黄女士那样,从法庭上哭到了电视上,一切都已经晚了。而此时,子女已经长大了,他已经不需要父母的呵护了。别人看着听着觉得可怜和同情你,又有什么用呢?而其他年轻的父母们在看这个故事的时候,会认为黄女士的儿子琦琦是个坏孩子,不孝顺父母,再看看自己身边的乖孩子,觉得自己的孩子决不可能像琦琦那样。有的父母看完之后会马上问自己的孩子:“你将来会像琦琦那样对我吗?”稚气的孩子会一脸认真地说:“我将来一定会对妈妈好的,如果将来我老婆敢对你那样,我非打死她。”此时,做母亲的听到这话,会一脸满足地继续做她的梦。人类的事情说复杂也复杂,说简单也简单。不断地重复同种类型的故事,是人类最大的特点。也正是由于这种不可思议地执着想法和做法,才使一对对父母怀着梦想拉扯大了自己的孩子。等到你发现养儿育女一场空的时候,你这种想法已经无所谓了,新的父母又开始了他们新一轮的梦想。

 

    黄女士的做法犯了人生的大忌,那就是不能把财富完全给别人,包括所有最亲的人。她本身自己开了公司,完全可以过上极为富有的生活的,心疼儿子也完全可以一如继往地每月贴儿子五六千块钱,怎么能把自己唯一的生活来源的公司轻易地交给儿子媳妇呢?虽说儿子和媳妇够狠的,抢了母亲手里的肉连骨头都不给留下;但是,是黄女士把儿子和媳妇拉进来的。如果儿子和媳妇只是在门外看着黄女士大口吃肉的话,他们想抢母亲手里的肉,那也只能是看看而已,没有那么长的手,他们也够不着呀。可惜黄女士毫无戒备地打开了房门,等到儿子和媳妇显露出狰狞面目的时候,一切都已经晚了。诉之于法律或是曝光于媒体,又能有多大的作用呢?退一步说,即使费尽周折地把公司又抢了回来,闹成现在这个样子,母子亲情还能恢复到原来那种状态吗?黄女士之前所做的一切牺牲,是不是都归为零了?何况现在把公司拿回来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法律在对待家庭问题上,往往显得力不从心。

 

    黄女士的故事让我们想起一句老话:早知今日何必当初。希望那些舍生忘死也要让子女出人头地的父母们,希望那些举债度日也要让子女们的婚事办得体面再体面的父母们,能够从这个故事里悟出点什么。不管你多爱子女,有一个前提,是你自己必须先活着。如果奉献地过头了,像黄女士那样将千万身价变成一无所有了,到时候可就是那句话了: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如果你觉得那种悲惨的境遇你无怨无悔的话,那你现在怎么做都无所谓了。

 

    我们从小就听过农夫与蛇的故事。编出这个故事的人,他的用心很良苦。我极少听到人因为救助了一条蛇或是别的什么动物,而恩将仇报的故事;我几乎听到的所有的以怨报德的故事都发生在人身上。有过一些人生经历的人,都会想起自己曾被什么人咬过,而被子女咬过的人更是数不胜数。我无法说服痴心的父母们不被蛇咬,我只想让那些有可能被咬的父母们身上多一些保护层,当被咬的时候不至于伤得太狠,不至于伤到性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