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刚刚看完张艺谋的新作《满城尽戴黄金甲》回来。也许是对张艺谋的影片期望值太高的缘故吧,我觉得这部作品给我的感觉,没有他以前的某些作品,比如《大红灯笼高高挂》、《菊豆》和《活着》,那么感人。该片的场面虽然在色彩和排场上登峰造极,但让已经看过了他的《英雄》和《十面埋伏》的我,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山呼海啸的人群,排山倒海的阵势,还是《英雄》那种架式,但因为已经不新鲜了,也就没有了看《英雄》时的那种新鲜和震撼了。
我觉得张艺谋是中国电影界的一代宗师。暂不说他以后还会有许多更出色的作品出来,仅就迄今为止他在电影领域里的卓越表现,和他作为中国电影人在国际影坛上的叱咤风云来说,他已经成为了百年中国电影史上最杰出的电影人了。如果说在他之前的许多电影界的前辈,曾经在中国电影史上留下过辉煌篇章的话;张艺谋的作品,就是一系列璀璨夺目的电影史诗。张艺谋的作品,有着精致的摄影,对民族元素的巧妙运用,和对电影语言的娴熟掌控;他为中国电影走向世界,起到了奠基石和里程碑的作用。我们在看够了那些小家子气的电影小船之后,为他的电影巨轮的到来而感到精神振奋,为他不断展露的大手笔而拍案叫绝。他的电影成了中国电影票房难得的摇钱树;也因此让国人对他寄予了比别的电影人更多地期望。
我曾经是一个狂热的电影票友,在90年代中期以前,我几乎是逢电影必看;电影、电影人、电影故事和电影人的故事,我都特别的有兴趣。我曾经是谢晋电影的忠实观众,但随着年龄的逐渐增大,社会阅历的丰富,我越来越不喜欢谢晋电影过于直露的政治说教倾向。在看了几部张艺谋的作品之后,我对张艺谋的电影语言越来越着迷;所以,这几年,其他的电影我可能只是买张碟片,或是从网上下载了来看,唯独张艺谋的《英雄》和《满城尽戴黄金甲》,让我为了影院更好的画质和音响效果,走进了影院。张艺谋的《英雄》,是他从拍摄民族风情画类的故事,走向拍摄打斗大片的一部代表性的作品。影片波澜壮阔的巨幅画面,对荆轲刺秦王这个古典故事的重新诠释,以及精心构思的,几名义士为了刺秦王而不惜献身的故事,非常符合中国传统的人文精神。比起简单的荆轲刺秦的传说来,《英雄》的故事更丰富曲折、更耐人寻味、更悲壮、也更有戏剧性。影片中对典型的中国文化元素,剑与书法关系的表现,充满了哲理,使故事洋溢着浓郁的中国文化气息。影片中有关刺秦不成的解释,一反传统的图穷匕见的套路,解释成是:义士之中的残剑,从天下大局着眼,认为比起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大业来说,个人的恩怨和复仇显得很渺小,因而主张放弃刺秦;秦始皇代表了大中国的统一,因此,刺杀他不如支持他的伟业。这个解释虽然没有历史故事的依据,但却使故事的立意更加高尚,气势更加恢宏。让我在欣赏他的影片中,精美壮阔的画面和气吞山河的磅礴气势之后,在思想境界上也得到了升华和净化。当然,影片中诗情画意的场面,比如黄叶飞舞中,两位红衣美女的打斗;和湖光山色中,水面上精彩的武艺表演等,更使影片在大气中融入了精致,为影片锦上添花。整部影片让我回味无穷。
而我今天在看了《满城尽戴黄金甲》之后,却是遗憾多于喜欢。我觉得影片有三块硬伤。一是故事几乎照搬了名剧《雷雨》的故事结构和人物关系,这一点创作方早已再三说明;但由于《雷雨》的故事既有不止一部电影讲过,也有电视连续剧和话剧演绎过,观众太熟悉了,以至于出现了鲁迅说的“祥林嫂的故事讲了多遍”的那种效果。尽管故事最后,主角纷纷死去,而且死得很悲惨,但由于故事太熟了,我完全没有了感动,只是机械地看着故事的发展。
该片的第二块硬伤和第一块有些联系。也许是因为《雷雨》的故事大家都知道吧,编导在讲故事的时候,没想把故事讲得完整和清楚,而是点到为止。对蒋婵母亲和国王的关系,只有蒋婵母亲短短的几句话交待。我们听到的意思是:蒋婵的母亲原来是这个国家的公主,而国王原来是这个国家的一个小小的都尉;为了夺取王位,国王处心积虑地娶了蒋婵的母亲,又利用王后父亲梁王的势力,最终占有了国王的宝座;得手之后,国王将已没有利用价值的蒋婵的母亲一家关进大牢,并将原配妻子蒋婵的母亲赶出王宫。然而,这条故事的副线,它讲得太简单了,以至于我们只能去猜测和想象国王和蒋婵母亲以前的故事。然而,影片却又在没有很好地铺垫人物关系的基础上,去推进它的悲剧性故事的发展。这样粗糙的故事结构,也让我们的感情不能自然地流转和提升,使悲剧出现的时候,我们悲不起来。
影片的第三大硬伤,是影片整体风格的把握缺乏平衡和协调。看影片的前半部分,是一部标准的文艺片;可影片的后半部分,却突然抛弃了前面精心编织的文艺片的风格,突然变成了一部打斗片。这样的电影结构,出现在电影大师张艺谋的作品里,让我惊讶不已。文艺片和打斗片的表现方式有着截然的区别,前者着重于故事的讲述和人物关系的细致展现,而后者更强调视觉上的惊心动魄;前者的节奏较为舒缓,而后者则紧张激烈。将两种风格硬是组合在一起,就出现了观众情绪的起伏不定。前面的故事还没有看透,感情刚有了起伏,还没有达到高潮,马上就被拉到了残酷的竞技场上,看你死我活的打斗;这样调动观众的情绪,犯了演戏的大忌,结果是文戏没看清,武戏没情趣。
影片给我的印象,除了以上三块硬伤之外,还有其它的不足之处。影片起名《满城尽戴黄金甲》,而影片给我的感觉是,黄金甲和影片的关系不大,只是最后皇后试图兵变的时候,兵变士兵们都穿着黄金甲;影片自始至终突出的都是黄菊花,所以印象是“满城尽是黄菊花”。影片中刻意在皇宫的庭院里摆满了黄菊花,好像只是为了展现一个满地菊花的大场面,然而,这个场景和整个故事有多少关系呢?我看不出来。此外,影片在开始的时候,所展示的成群宫女的起床、穿衣、洗漱和打扮的镜头,也是再典型不过地为了表现大场面,而搞得和故事关系不大的噱头。另外,还有一大堆药罐,熬出一大堆药的大场面等等,都让人看了觉得做的痕迹太明显。凡此种种,给人的印象,就像张艺谋前面有几部影片给观众的印象那样-形势大于内容。
除了以上的问题外,还有一个细节,没有处理好。说影片套用了《雷雨》的故事结构,《雷雨》中周朴园逼繁漪吃药,是想展示周朴园的家长式霸气和繁漪在周家没有人身自由的悲剧命运。本片中吃药的戏被拉长了,放大了,这还不算,居然把吃药说成是国王想以此害死王后的一个阴谋。这样,原先故事里吃药的味道没有了,不再是想表现男主人的专横和霸气,而我们也不知道国王为什么要想方设法地毒死王后呢?国王如果真想除掉王后的话,有很多种方式,他为什么要让蒋太医和他的女儿蒋婵来做这件事呢?从头看到尾,我也没想明白,国王为什么要这样设计除掉王后。
如果说张艺谋以前有的影片对民族元素的运用非常成功的话,比如,在《大红灯笼高高挂》里,对灯笼的运用;在《菊豆》里,对染布的展示;在《活着》里,对皮影的表现等等。此片中,张艺谋在表现中国皇宫的金壁辉煌时,做得太过了。他把皇宫搞得花团锦簇五光十色的,给人一个过于奢华的印象,却忽视了对故事的文学性的把握,成了典型的喧宾夺主。
张艺谋的影片曾经非常的有品位,给人留下了精美的艺术品的享受和回忆。他的《红高梁》是一幅风情浓郁的年画;他的《我的父亲母亲》是一幅朴实清新的水彩画;他的《大红灯笼高高挂》是一幅神秘莫测的油画;他的《菊豆》是一幅质朴鲜活的农民画;而他的《活着》则是一幅极具震撼力的写实画。这些作品都给我们以思想的启迪和艺术美的享受。然而,他的作品却越来越商业化,艺术价值越来越淡化;《十面埋伏》已经给我这样的感觉了,而《满城尽戴黄金甲》则更加强化了我的这种印象。整个画面充斥着高贵的黄金色和富丽的紫红色,让我们在欣赏影片的时候,感觉画面富丽堂皇的;然而,当大幕关上,我们走出影院的时候,当我们透过黄金甲去思索戏里的故事的时候,我们又能得到多少值得回味的东西呢?一个老套的故事,和硬加上去的似曾相识的壮阔的打斗场面,这不是我看张艺谋的电影所希望看到的东西。我觉得张艺谋的价值不在于拍摄过于商业化的影片,我们对张艺谋的影片有更高地期待。但愿他在御掉黄金甲之后,能给我们留下更多艺术的回味和思想的回味。他本身已经有了自己的风格和自己的品味,千万不要去刻意地模仿那些他并不擅长的商业大片的路子;否则得话,他离那些商业大片越近,离喜欢他的艺术影片的观众就越远。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