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两位老人的退休工资加起来每月不到2000元。女儿得知此事,拿出1万元钱,说是借给父母的;儿子很干脆,说他自己没有钱,说如果一定要他拿钱得话,他可以去借。江先生在上海有一兄一弟,家境都不错,可碰到这样的事,别人都觉得与其说是借,不如说是捐;因为江先生一旦去世,靠陈女士的退休工资几乎没有还的可能。虽说江先生的兄弟都有富有的子女,可江先生的兄弟本身也是退休之人,每月也就几百元的退休工资,用子女的钱毕竟不像用自己的钱那么随便。所以,兄弟们来探望的时候,也是语言安慰多于慷慨解囊。陈女士在上海还有两个外甥,其中一个在美国做访问学者多年;陈女士就向两个外甥求助,希望每个外甥能借给她2万元钱。然而,两个外甥也是赤手空拳从外地打拼到上海来的,省吃俭用了许多年,才有了一些家底;对于2万元这样的数字,外甥们都觉得爱莫能助。于是,陈女士想到了要把自己唯一的住房卖掉,来救丈夫。但这房子毕竟是老屋动迁之后,拿到的唯一的一套房子;卖掉这所房子,今后就只能住到儿女的家里去了。儿女带全家回来吃喝时都是笑脸,一旦靠儿女长住,这脸色就很难说了。
就在陈女士犹豫不决的时候,三个月的时间很快就过去了。说来也巧,医生的话准确地得到了应验;就在医生说三个月大限的最后一天,江先生去世了。在给江先生看病的过程中,陈女士用光了家里的全部积蓄和女儿拿出的1万元钱。江先生刚刚去世,女儿就回来要钱了;她毫不顾忌孤单的老母是不是有能力靠她微薄的退休工资,在那么短的时间里还上这笔钱。而亲戚圈子里面的人,知道这件事,在同情之余,也觉得,如果当初拿出了几万块钱借给陈女士的话,就很难再有还了。
我们经常说一句话,叫量力而行,这话虽然很平常,但却是为人处事的一个基本准则,也是亲情救赎的底线。如果妻子或者丈夫的一方得了重病,另一方就抱着同归于尽的态度来显示自己的爱情或是亲情,其结果可能是患重病的一方并没有得到根本的救治,而原本有可能正常继续生活下去的人,却从此被带入了穷困潦倒的艰难境地。
我记得上海去年在评选年度十大真情人物的时候,曾经讲到过一个比我上面讲到的那个故事更极端的故事。我上面的故事只是说陈女士准备卖掉自己的房子,而真情故事里,那位已经离了婚的前妻,不惜卖掉自己仅有的住房,来救助已经离了婚的前夫;结果,前夫并没有从死神的手里挣脱出来,前妻也落得无处栖身。当然,由于媒体的报道,好心人的赞助,前妻最终有了新的住所。但是,有理智的人都会想到,如果不是媒体的报道,如果这样的人不是一个两个,能有那么多的好心人,献出房子这样的大物件来真情相助吗?如果没有,卖掉仅有住房的人,又该住到哪里去呢?
生活有时是很残酷的。就像唐山大地震的时候,许多人家里只活下来了一个人;还有的时候,由于疾病,很幼小的孩子过早地失去了双亲。当我们面临这样的生活灾难的时候,并不是痛不欲生和亲人一同去死,而是应该让自己活得更有质量,更有价值和更有意义。这样,才能让死去的人更欣慰,也才是勇于面对生活磨难的积极态度。我们的媒体是不是也应该注意一下导向。这些年里,层出不穷的亲属间的自杀式救赎的出现,是不是和媒体过度地渲染了这种行为的高尚性,并将其树为精神榜样有关系?我们看到这几年,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媒体,都把这种类型的献身列为各种评奖的焦点;这让我们想到了我们国家一贯地对献身精神的歌颂,我觉得这种社会价值观念值得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