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市虹口区,有一个单亲家庭,父女俩相依为命地过了16年,父亲叫王万龙,女儿琴琴今年是本命年,24岁。王万龙和琴琴的母亲,在1990年女儿8岁的时候,因感情不合离了婚。之后,为了怕女儿受继母的苦,王万龙在考虑再婚的时候,有一个苛刻的条件,就是不管哪位女子想和他结婚,必须先过女儿这一关,要女儿接受这个继母才行。并且他给对方有言在先,即使是已经结了婚,如果继母和他的宝贝女儿有了矛盾,他女儿要继母走得话,继母就得走。他明确告诉对方,在他的心里,女儿是第一位的,妻子是第二位的。由于他的条件不尽情理,他始终没有再婚成功。因此,王万龙和女儿两个人过到现在。女儿也逐渐从一个小姑娘长成了大姑娘,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
琴琴的第一个男友是一个外地人,她自己很喜欢,可王万龙想到男方没房子,这样两人结婚以后,不管是贷款买房还是租房,都是沉重的负担;因此,王万龙强烈反对这门婚事,琴琴只好作罢。为这件事女儿和父亲有了隔阂,女儿觉得父亲不理解她,她更愿意往已再婚了的母亲家里跑。母亲和继父给琴琴介绍了第二个男友,一个有过婚史的男青年小宾,他也是继父的徒弟。琴琴对小宾一见钟情,她怕父亲再次干涉此事,起初她将和小宾恋爱的事瞒着父亲。但她的早出晚归,甚至在父亲烧好了饭菜之后,经常不回来吃晚饭的行为,很快引起了父亲的注意。王万龙知道女儿的母亲瞒着他给女儿介绍了对象,想想自己为女儿付出了半生的心血,女儿在终身大事上,居然不先考虑征求他的意见,他很生气。
为了了解女儿的恋人小宾的情况,他悄悄来到小宾的单位调查小宾。得知小宾有过婚史,他更是气愤。他想:没有这样的母亲,竟然给女儿介绍了一个二婚的对象。他要搞清楚小宾为什么会离婚。在对小宾有更清楚地了解之前,他坚决反对女儿和小宾继续交往下去。但此时琴琴已经深深地爱上了小宾,她不在乎小宾的过去。父亲劝说无效,一天他狠狠地搧了琴琴两记耳光。琴琴从小到大,在这之前从来没有被父亲打过,琴琴马上打电话叫来了小宾,准备从父亲这里搬出去。
父亲一看小宾来了,更是气愤。俩人说着说着就动起手来,互相推搡着,小宾猛地一推,父亲往后退了几步,手一撑,正好撑在了后面的桌子上,碰到了桌上的水果刀。父亲对女儿是爱之深,对女儿的情郎是恨之切,他不能眼看着这个在他看来不能给女儿带来幸福的人,毁掉女儿的生活。他拿起水果刀,猛地刺向小宾的胸部,小宾很快就倒在了地上。
在小宾被医院紧急抢救了五个小时之后,小宾终于活了过来。在他住院的三个多月里,琴琴精心地照顾着小宾,她更爱小宾了。小宾出院之后,俩人结了婚。
琴琴的父亲由于故意伤害小宾致其重伤,被追究刑事责任。由于考虑到是家族内的伤害,王万龙又有自首情节,虹口区法院从轻判处王万龙有期徒刑六个月,缓刑一年。面对记者,王万龙说,他伤透了心,他为女儿做了一切,为女儿做了那么多年的牺牲;为了女儿,自己宁愿过单身的日子,可女儿和小宾才认识几个月,她就为了男朋友抛弃了父亲。而琴琴对记者说,她对父亲有很深的感情。小宾和王万龙有了这样的伤害事件,今后双方的心里都难免会留下阴影,这将会为翁婿今后的交往带来永远的心里障碍。
这个案子非常具有典型性。我们以前经常看到,一位含辛茹苦的母亲,在丈夫英年早逝之后,吃尽千辛万苦,拉扯大一堆孩子。现在这个案子也是这种类型,只不过母亲换成了父亲,儿子换成了女儿。这样的例子,我在现实中也碰到很多件。
我在网上有一个聊友,他是浦东一家大医院的医生,他和妻子早已没有了感情,已经分居五年了,他也考虑过离婚,但是他却非常爱他的女儿。有一次,他试探着给女儿说,他想离婚,女儿哭着对他说,让他以后不要再有这样的想法。他马上就打消了离婚的念头。他打算为了女儿,将这种无性无爱的日子进行下去。他说,等女儿上了大学以后,他再考虑自己的事情。女儿现在只有8岁,而他今年已经44岁了。等10年以后,女儿长大成人了,他已经过了中年期进入老年;到那个时候,再去谈离婚和再婚,可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年龄和精力了。但即使这样,他愿意为女儿做出这种牺牲。
前两天,我的一个在司法系统工作的学生突然来找我,说他结婚6年的妻子成了流氓老外的情人,这让他很伤心。他劝说了妻子,可过了一段时间,他发现妻子还在瞒着他,偷偷地和那老外约会。他说:“我们的感情已经走到了尽头”。但是考虑到只有4岁半的女儿,如果失去母亲,会很痛苦。他说:“我们单位有很多人都是为了孩子,夫妻两个凑合了一辈子,我也想这样。”他今年只有32岁。他想为了女儿,和妻子继续过下去。
我觉得不管是父亲还是母亲,如果谁愿意为孩子做一生的自我牺牲,那是他们自己的事情,别人没有必要去干涉。但是,作为当事人的父或是母,应该从年轻时起就想明白了,孩子小的时候肯定和你是很贴心的,那缘于孩子的天性;未成年的孩子都需要成年人的照顾,对父母的依赖性是每个孩子的本性,这也是让父母最疼爱孩子的地方。但是,孩子是要长大的,成年了以后,孩子的第一需要就是求偶,他要找配偶。在孩子开始求偶的时候,最不愿意受到父母的干涉了。也许父母从一个过来人的角度,会觉得经济条件好,人品又好的人是孩子的首选,可孩子未必这样看。再说,喜欢什么样的,本身就是因人而异的事情。择偶,可以说是上帝给人类精心设下的一个美丽的陷井。每个人在情窦初开的时候,对最先闯入他心扉的人往往会一见钟情,不顾一切地,爱得死去活来,女孩尤其是这样。这时候,谁反对都没有用。而孩子一旦有了恋人,父母就会被逐渐地淡化;他的心思会越来越多地放在配偶身上。随着时间的推移,等子女自己做了父母,老父老母就会越来越变成记忆中的一个符号了。
能明白这个道理的人非常少,很多家长看着从小自己拉扯大的孩子,看着孩子对自己的依恋,往往会产生一个错觉,就是孩子永远都会这样对自己,自己也打算永远这样对孩子。这种刻舟求剑的想法非常幼稚,但却非常普遍。我又要说到《红楼梦》里的《好了歌》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子孙谁见了。”
上面说的那个叫王万龙的父亲,他的伤心在于他对人生的不理解。为了女儿自己不结婚,自己愿意也未尝不可,但是他想为此让女儿在他和女儿的恋人产生矛盾的时候,偏向他,在我看来这个想法非常天真。他没有看过《梁祝》的故事吗?祝英台他父亲反对她和梁山伯相爱,她在和马文财举行婚礼的那天,坚决要为梁山伯穿孝衣,弄得老父很无奈;然后,祝英台不顾父亲的伤心,跳进梁山伯的坟墓里和梁山伯化蝶。这样的故事,我们在现实中也可以看到无数。现实中女孩为恋人殉情的事举不胜举,但是,我们有没有听说女儿为父亲而死的呢?父亲死了和恋人死了,女儿的感觉是完全不一样的,父亲死了,哭两声也就算了;恋人死了,女儿愿意去死。王万龙是不是能想明白这个道理呢?他对女儿再好,也完全不可能让女儿在他死的时候去死;但是小宾能做到,这就是爱情的魅力。被古今中外的文学艺术作品广为歌颂的爱情,实际上是很自私,也很残酷的。我们很多做父母的,当时自己也是这样和父母顶着结婚的,怎么过了一段时间,到了自己的子女要结婚的时候,就把当初自己的感觉忘了呢?不管你是不是意识到了,规律毕竟是规律,我们只能去认识,而没有办法去改变。
我看过一部非常有名的美国影片《金色池塘》。女儿在母亲面前说了父亲,母亲马上搧了女儿一记耳光;然后,母亲郑重地对女儿说:“你怎么可以这样说他?他是我丈夫。”这如果是在中国,可能母亲会觉得无所谓。美国人或是欧洲人,觉得配偶很重要,而我们却往往觉得子女更重要。觉得配偶重要的外国人,在把孩子养大成人完成任务之后,享受着夫妻之间的天伦之乐;而我们一心只想着孩子的父母,当孩子成家立业了之后,有一种失去子女的强烈地失落感。年迈的父母在为孩子献出了毕生的心血之后,如果被孩子冷落,就会伤心不已。所以,在中国,老年人由于观念的传统,而很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安度晚年。安度主要是指内心的平和和幸福感,一个不追求自己幸福的人,就不可能获得真正的幸福。所以,我们的很多老人在对儿女们的抱怨中,带着深深地遗憾,度过人生的晚年。子女们完全没有错,人生的规律就是这样,错的是我们痴心的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