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单向的亲情
(2006-07-26 13:52:35)
有报道说,在最近的一次评选“孝星”的时候,评选的结果让人笑不起来。评出的100位孝星中,80%是女性,而且是40-60岁的中老年妇女;年轻人很少,男性比例远低于女性。由此可以看出,相对男性来说,女性孝顺父母的比例要高得多。有人分析其中原因,说是中年男性大都忙于事业,要花很多精力在外面打拼,这影响了中年男性孝顺父母的时间和精力。这话我听起来很牵强,因为孝顺所要花的时间与干事业并不矛盾,我觉得那不过是善良的人们的一种心里安慰而已。当然,女儿比儿子更孝顺也是相对来说的;在上海,我看到基本是这样。但是,不孝女的事例我看到听到的不要太多噢。
这段时间我在上视先后看到两个故事。
一个是在《新闻透视》里看到的。一位92岁的老太,一生生了六个子女,二儿子和小儿子在上海,其余都在外地。老太夫妇的老屋要动迁的时候,她用原来的一套老房子换来了两套新房子。老夫妇完全不考虑自己的居住需要,给在上海的两个儿子每人一套新房子,而老太和老头则分别住在小儿子和二儿子家里。老头造化高,先走了;老太命不好,长寿的成了小儿子家里的眼中钉。小儿媳没事找事,有意要把拖把放在老太的房间里,老太看出是找茬,和小儿媳吵了起来。那小儿媳也够狠的,居然对92岁的老太太下得了手,老太身上被打得青一块紫一块的。小儿子是个窝囊废,还为媳妇的泼劲叫好。结果老太被打伤,到医院里没几天就含恨去了。与其说老太太是被打死的,不如说是被气死的。外地的儿女们赶来要和小弟夫妇理论。小弟夫妇在拔去眼中钉方面已经占了上风,主要目的已经达到,顺势使了一出苦肉计,跪地求兄姐们原谅;结果兄姐们本着和为贵的原则,不了了之了。
另一个故事是在上周末的《七分之一》里看到的。周老太今年81岁了,夫妇两个养了五个子女。50年代的时候,周老太的丈夫赵某先去了安徽合肥,而她带着五个孩子在上海。一天晚上,突然有一安徽女子抱着个女婴,来到周老太的住处;安徽女说女婴是赵某的孩子。周老太怕此事影响了丈夫的前程,就收留了女婴。女婴也从此成为赵家的小女儿。过段时间,赵老太带着她自己亲生的五个子女去了合肥丈夫那里,唯独把这小女儿留在了上海。此后周老太每月寄来生活费,将这姑娘养大成人。后来,上海的老屋拆迁,小女儿一下拿到了两套房子。周老太现在年事已高,出于叶落归根的考虑,她希望能来上海安度晚年;可小女儿说什么也不让老娘住进来。周老太到法院去打官司,官司倒是打赢了,可最后还是伤心地离开了上海。80多岁老母的回乡梦和上海梦很难圆了。
我们国家的影视作品和小说中,也有很多是讲慈母老泪的故事的。代表作有宋春丽主演的影片《九香》,和郑振瑶主演的根据小说《心祭》改编的电影《残月》。两部影片都讲到了同一个主题,就是孤寡的母亲含心茹苦地拉扯大了一大堆的孩子,结果子女却极力反对老母和老情人共度晚年;老母只能在年轻时流尽了苦难的泪之后,又在年老时流尽了伤心的泪。
我想寻找外国影片中,外国小说中的类似故事;但想了半天,我还是没想起来。我的眼前出现的倒是另外的几幅画面:城隍庙里,随处可见外国来的旅游团。旅游车里车外,满眼尽是白发苍苍的老头和老太太。虽说个个皱纹满面,但却人人精神矍铄。我在想,外国人不也一样的养儿育女吗?为什么在人家的文学艺术作品中,很少表现父母含辛茹苦的题裁呢?比较一下,不难发现,差异不在于是不是养育子女,而在于养育子女的观念。外国人更理智地看待父母子女关系,把养育子女看成是尽义务,孩子到了18岁,父母的任务就完成了,他们不奢望子女的回报。而中国人愿意为子女奉献一生,自己很少想到父母,却固执地幻想着子女会来回报自己;一旦梦成泡影,就到处诉苦,说孩子多么没良心,自己原来对孩子是多么地好。
其实,看一下儿童节和父亲节母亲节时,关爱的反差,可以很清楚地看出人类单向的亲情。有人就是想不明白。
我们的父母太过于为子女作出自我牺牲了。比如:在以前家里房子很小的时候,自己住北房、小房、阁楼、外面搭出来的陋室,把正屋、主屋、阳光灿烂、通风通气的房子让给儿女住。孩子结婚的时候又倾其所有的把全部的积蓄给了子女;甚至举债也要为子女操办体面的婚礼。刚忙完了儿子辈,接着忙孙子辈;给子女们做完了免费的佣人,再接着给孙子们做免费的保姆;等孙子们上了学,再忙着做义务接送员。父母们在忙着这一切的时候,往往忽视了对自己父母的照顾;子女们也会用同样无限的付出,超级的自我牺牲,来孝敬自己的子女。这是我们中国人的一个人生循环,一条悲剧链。我们中国人一代一代就是这样过来的。每一代人对自己的父母爱心都有限,而对自己的子女的爱心则是无限的。每个人从父母那里享受到了全部的爱,又把它全部回报给了子女。也就是说,父母子女之爱不是双向,而是单向向下走的。这看似残酷的规律,却非常地符合动物的自然属性。我们很容易看到,大鸟想方设法地找来食物,然后喂入小鸟的口中;我们却很少看到,等大鸟成了老鸟以后,小鸟给老鸟喂食的。
细致地分析父母子女的关系,是要告诉准备做父母和已经做了父母的人,这样一个道理。父母为子女付出是人的本能的使然,付出的再多,父母往往都是心甘情愿的。但人与一般动物不同之处在于,一般动物当它的子女们不来孝敬它的时候,它会觉得很自然,它决不会伤心;而人则会当自己老来没钱、没房子、没人照顾的时候,捶胸顿足、痛哭流涕地向邻居、亲友、甚至媒体诉说自己的悲惨遭遇。
作为一个法律工作者,看到这些慈父慈母们流着老泪的时候,我只能非常遗憾地对他们说,法律在解决你和外人的关系的时候相对有力;而在解决家庭成员之间的亲情关系的时候,则往往显得力不从心;道德的谴责声对于那些丧尽天良的子女们来说显得太微不足道了。
我的话说到这里父母和准父母们,已经明白了吧。要认清人类代代相传的规律,认清亲情单向向下传递的规律;从年轻的时候起,就要为自己养老作铺垫,作好自我防范,自我保护。如果你只有一套房子,决不可以给任何人;如果你的财富并不多,不要忘了给自己留下足够养老的费用;从年轻的时候起,就要保护好身体,做什么事都别把自己的身体拼伤了。记住了这三点安度晚年应该不成问题了。当然,如果你觉得这样爱惜自己,对子女不够全心全意得话,你尽可以去自我牺牲,怎么做是你自个的事;只是做好心理准备,到老了别到处哭诉,到处抱怨,别让子女讨厌就行了。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