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谈:刘备死了
(2025-03-28 12:04:35)
标签:
情感 |
简谈:刘备死了
观其刘备,性格有其柔,有其狠;柔的时候,常哭哭啼啼;狠的时候,无毒不丈夫。
一部《三国演义》,养活很多专家,靠讲三国,得名得利。
我是民工群体里的一草根,靠劳动吃饭,更不会讲“三国”,只偶然截取一段,充实自己的脑筋,自娱自乐而已。
看到刘备的死,做个“简谈”,理理人性的思绪,死了和活着,都是笑谈。
不评刘备的一生,只谈“将死”之前的状况。
刘备举兵伐吴,为二弟关羽报仇,一意孤行,一句话让众人闭了口“朕意已决,无得再谏”。
刚开始,刘备领兵,长驱直入,杀的吴兵胆战心惊,而后,孙权拜陆逊为大将军,就有了“陆逊营烧七百里”,大获全胜。
刘备损兵折将,溃不成军。
项羽与刘邦打仗时,项羽输后,说出“无颜见江东父老”。刘备兵败,也说出“今有何面目复回成都见群臣乎”,都一个心情,都一个德性。
刘备滞留白帝城,十多年前,我到重庆旅游,坐游艇顺江而下,下船专门参访过,当时没有在意刘备的托孤堂。今天想来,白帝城承载着很多雄才大略的人物,但也都如长江东逝水,一去不复返。
刘备的死,我从自己的角度,简谈一点点。
刘备病危,梦到二弟关羽,三弟张飞,以为兄弟都还在世。我描述一下关羽所说,这几句话,特别有意思。
关羽说“臣等非人,乃鬼也。上帝以臣二人平生不失信义,皆救命为神”。
我看到这几话,想着作者罗贯中塑造的桃园三结义。
一部三国,不光讲“国”,而更侧重于“忠义”,作者的价值观,人活着守“忠义”,死后都能成为“神”。
后人说“宁学桃园三结义,不学瓦岗一炉香”,国人几千年来,做人做事的信条,多多少少,受“三国演义”的影响。
做人难,难以上青天,就因“忠义”两字,有人能够做到,有人一生追求着去做,有人根本不做,有人背信弃义。
古人“刘关张”,几千年里,只做了榜样。刘备死之前的状态,又把“忠义”,情感加厚了一层,忠义,能让人死后成“神”。
还有,就是刘备“托孤”。
刘备喊诸葛亮到身边,话讲的很悲壮,把诸葛亮抬的高,什么“君才十倍曹丕”,什么能“安邦定国”,什么“终成大事”……
我看到这里,吐槽了两个字“卧槽”。人之将死,不是其言也善,而是人之将死,人更清醒。
最后,更说出“如其子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主”。
刘备死之前,硬生生把诸葛亮架在火上烤。
就像南方人到成都吃火锅,麻和辣,虽入了口,但难受的不得了,就有了“孔明听毕,汗流遍体,手足失措”。
我的理解,用一句骂人话“奶奶滴”,刘备死之前,不光让诸葛亮吃火锅,还给诸葛亮将了一军。
听起来,刘备的言语,感情至深,言真意切,实则暗藏深意,把枷锁套牢,诸葛亮就有了“报知遇之恩”。
曹操死时,考虑儿子接班,交代后事,还把自己的侍妾安排妥妥的,说“汝死之后,汝等须勤习女工,多造丝履,卖之可以得钱自给”,让她们,靠勤劳能养活自己。曹操对自己死后,怎么安葬等,都做了安排。
曹操死前,也是人间清醒。我认为,曹操虽为剑雄,但情感丰富,真做到了“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反之,刘备说着最“善”的话,其实做的更狠更绝,让诸葛亮没有退路可走。
曹操死时,六十六,气绝身亡;刘备六十三,驾崩。
不管是王侯将相,都得死。
人生自古谁无死,只是,死法不同。
有些人,“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最终都“一抷热土,一抷魂”而已。
2025年3月27夜,记于安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