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源远流长的金寨茶

(2022-04-19 07:00:28)

源远流长的金寨茶

转:金寨在线

 

金寨,红军摇篮,将军故乡!位于安徽省西部,大别山腹地,这里山清水秀、生态优越、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冷热适中,起伏多山的地形,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条件,使得金寨茶叶无论在光、温、水、热等方面提供了最适宜的生长环境,从而金寨所产的茶叶具有芽多、柔嫩,汤清、味醇等特点,且含有丰富的维生素。中国十大历史名茶“六安瓜片”和安徽历史名茶“金寨黄大茶”的原产地就在金寨。

位于金寨县大别山玉博园内的六安瓜片茶文化博物馆,记录了中国茶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中国是茶的原产地,也是世界上很早发现和利用茶树的国家。在中国的十大名茶当中,六安瓜片则独树一帜、名声远扬。

历史朝代更迭,不同时期茶叶的生产及饮用习俗也有所不同。

六安茶,为六安市大别山北麓六安州茶品的总称。六安产茶始于秦汉,扬名于明清,早在唐代诗人李白就有:“齐山顶上茶之赞语”,唐宋年间茶产甚丰,已经是江淮茶叶榷禁、上供的重要出产地,明代时商品茶生产已有相当规模,明末清初以来贡者十余处,上供专用六安。这是历代宫廷内用贡茶产地的演变过程。六安州贡茶之名始于明嘉靖三十六年,武夷茶罢贡后,到清咸丰年间,贡茶制度终结,历时三百年。

今天,六安大别山区还流传着茶圣的故事,相传唐代陆羽来到这里,见山明水秀,又闻鸟鸣茶香。循声而来,见一老者鹤发童颜,独坐松下正在烹茶,陆羽闻之香却不知为何?于是上前请教,乃本地山中所独有之茶,从未流于俗世。离开六安的陆羽虽品茶无数,但却对这种独特的味道一直念念于心。

到了宋代,朝廷对茶叶实行“禁榷”制。据《文献通考》记载,宋太祖乾德三年,官府曾在金寨的麻埠、开顺设立茶站。这一制度一直延续到辛亥革命后才随之废除。唐代饮茶之风的普及和兴起,推动了饮茶文化和相关理论的建立。

绿茶从明代开始推广盛行,六安这里所产的绿茶获得了许多文人的青睐。明代大文豪,内阁首辅李东阳早年还是翰林的时候就极其喜爱六安茶。在一次雅集中品评完六安茶后诗兴大发,和同坐的两位翰林学士各出一联咏赞。集而成诗,成为一时美谈。后来,六安当地的文人潘世美为寻好茶多次深入齐山核心产地。有感到茶区优美的环境,茶农辛勤的劳作以及成茶时的那一缕芬芳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咏齐山之茶》两首。

茶香传四方,到了清代六安瓜片已经不单单是当地文人的独享,受到宫廷的专宠而成为贡茶。虽然是贡品,但不是每一个皇室的成员都能享用的,因为产量较少,每年地方上贡的六安瓜片茶数量也十分有限,一般情况下只有皇上、皇后才能享用,就连一般的妃子都没有资格。

时至清末民初,安徽茶厘分南北两局,南局在皖南屯溪,北局即设于麻埠镇。麻埠镇历史悠久,是皖西革命的根据地,早期金寨县政府的所在地。解放前后的麻埠镇非常繁荣,曾有“小上海”之称。

当地一直流传着一段民谣:初到麻埠,衣冠堂堂,离开麻埠,花得精光;恋恋不舍,回头望望,下次有钱,还来逛逛。民国三十一年,麻埠年产片茶71.6万公斤,大茶29.8万公斤,全镇计有茶行十二家。

1915年金寨县方坪人江伯良,经营的抱云轩茶庄自制六安瓜片茶参加巴拿马万国博览会竞赛,获得金质奖牌。1925年,茶庄经营起色后,江伯良买下重新翻建起一栋四层洋楼开设毓华茶庄,就此茶庄的经营走上一个更高的台阶。此后,六安瓜片也随之名震全国。

抗日战争爆发以后,由于连年战乱,加之商人高利盘剥,至解放前夕,片茶生产奄奄一息,年产量不足千担。建国后,党和政府对片茶生产采取了扶持保护政策,从而使片茶生产恢复新生。

近年来,金寨县依托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致力推进绿色发展,将茶产业作为特色主导产业、绿色生态产业、朝阳产业来打造,全县茶产业呈现出稳步发展的良好势头。

六安瓜片,简称瓜片、片茶,为绿茶特种茶类,中国十大名茶之一,由单片生叶制成,是世界上唯一无芽无梗的茶叶,具有悠久的历史底蕴和丰厚的文化内涵。去芽不仅保持单片形体,且无青草味;梗在制作过程中已木质化,剔除后,可确保茶味浓而不苦,香而不涩。六安瓜片每逢谷雨前后十天之内采摘,采摘时取二、三叶,求“壮”不求“嫩”。冲泡后清香飘逸,汤色清澈明亮,叶底嫩绿,气味清香,味道醇厚回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