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金寨”
(2022-04-10 20:29:00)
标签:
情感 |
说“金寨”
很久不能回家乡。
想念家乡,常常念着家乡,与人的年龄相关。
我粗糙的记录里,很少说到家乡。心里想,好与不好,她都在哪里。
我的家乡,安徽金寨县,大别山腹地。金寨的山川美景,政府和旅游公司用“红、蓝、绿”等颜色,深度的概括了。
景色的优美,是大自然的赋予,祖祖辈辈都生活在大山里;红色的历史,是革命进程的选择,也是顺应潮流,大势所趋;道路畅通,群众脱贫,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为旅游,能吸引游客,还要会讲故事。酒香也怕巷子深,这是政府和旅游公司要考虑到的。
我所说的,从作为金寨人的角度,让外来的人,带着怎么样的心情看金寨。
金寨山多,空气清醒,鸟语花香,处处皆景,如果来金寨,建议你要放空自己,丢下烦恼,带着喜悦的心情,洗洗肺,让心灵净化。
金寨适合悠闲之旅,而不建议来去匆匆。如果确实没有时间,可以缓缓再来,而不要挤时间,走马观花瞥一眼。如果是这样的状态来金寨,我建议你不要来,这个样子,对不起这一方的山水,山高必有灵,你会惹怒山的灵性,不如不来。
金寨为安徽省面积最大的山区县,不要想着把金寨的美景一次全部看完,这样你会很累。你可以先到县城,这里有红色景点,有水库,然后再进山。到金寨,如果不进山,等于白来。你如果不熟悉金寨,最好到开发成熟的景点游玩,而不要随心所欲的瞎溜达,因为本地人都容易迷路,何况外地人。
如果有本地朋友,是你的福气,因为可以带你去看原始的森林和最纯真的自然风光,不会有人工雕琢的痕迹。
有没有福气认识本地人,在乎你自己。
你来金寨,不用打听那个镇最美,那个镇将军最多。我告诉你,金寨每个乡镇都有独一无二的景点,每个乡镇都有将军,每个乡镇都有红色遗迹。你来金寨,不要厚此薄彼,金寨县的老百姓,往上挖一代或两代,家家有红军,村村有烈士,岭岭埋忠骨。
你只要有敬畏之心,金寨的大别山,值得你来朝拜。
到金寨后,你要慢下来,不要过于激动和兴奋。由于是山路,弯弯曲曲,降下车速,慢工出细活,还保障安全。找个住的地方,不要急着爬山玩水。你就在住的地方慢慢转悠,其实这就是在调整心情,你已经进入游玩的节凑。
你看山,是美景;其实你,已是景中人。
金寨的“红岭公路”,可以走走,但不要全部走完,太费劲,还费油。这一路的景致,也是要慢看,把景色尽收眼底。这条路,串联起金寨各个村镇,各个主要景点,一般要按照指示牌走,走走停停,放下手机,拍不拍照无所谓,眼睛要睁大,因为有些景色会稍纵即逝,比如变幻无穷的云海等。
在吃的方面,金寨并没有什么特色,让外地人传的神乎其神的“吊锅”,本地人几乎不吃。本地人平常吃的,都是小“锅子”,由于山区偏寒,每个菜下面放个炉子,“扑哧扑哧”,有吃菜喝酒的欲望。由于“吊锅”,让外地人看着稀奇,才成为外地人尝鲜的美食。最正宗的食材,应该当属各类山珍,比如银耳、,木耳、竹笋、各类菇子、野菜等,我建议你可以多吃,纯天然无污染。现在各类野生动物,不容许再吃,其实也并不好吃。金寨家养的黑毛猪肉,值得品尝,多数饭店比较正宗。其他的饭菜,与外地差不多,你要是玩饿了,吃什么都觉得香。
金寨人,大部分都是山民,过去很朴实、木讷,老实,常被县城里的人瞧不起。只要听别人张嘴说“他是山里人”,就表示他高人一等,山里人就低人一等。现在,很多人都羡慕山里人,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谁也别瞧不起谁。我们山民,能吃苦受累,你到金寨游玩,看到很多依山而建的楼房,都是山民靠自己打拼盖起来的,人们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创造着美好生活。
山里人聪明,但从不偷奸耍滑,相对来说,山里人还比较传统,尊师重教,尊老爱幼,重情重义的美德,有所传承。山里人硬气,这是做山民的特色,即便穷的叮当响,老话说“穷得屁股打两跨”,也不会失了做人的本分。山民性子耿直,时常会火爆脾气,但打交道时间长后,发现山里人耐处,心底善良,为人忠厚。大山里的人,有点山的风骨,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老话说的没错。
我只是从我的视角,说说家乡,唠叨金寨,是为大家能熟悉金寨,到金寨来游玩时,对大家能有点帮助。
金寨,是你来后,还想来的地方。这句话,可以作为广告词,但实际不是广告,而事实如此。
谁不喜欢清醒的空气,谁不喜欢甘甜的泉水,谁不喜欢茂盛的丛林,谁不在乎自己的健康。
为了健康,你就应该常来金寨。
再见了,大别山!因为还来,所以再见。
特收录“再见了,大别山”歌词,代表我的心情。
轻风牵衣袖,一步一回头
山山岭岭唤我回,一石一草把我留
啊,再看一眼大别山
万般情思胸中收,缤纷的山花呀
不要摇落你惜别的泪,挺秀的翠竹呀
不要举酸你送行的手,啊
再见了大别山,你牵去我的一颗心
我要把你铭记在心头,相逢又分手
握别众老友,男女老少皆叮咛
盼我隔年再来游,啊,再看一眼好乡亲
音容笑貌心中留,慈祥的大嫂呀
快去照看你幸福的孙儿,白发的大哥呀
让我祝福你健康长寿,啊,再见了乡亲们
大别山呀养育了我,我要把你铭记在心头
2022年4月10日小记于明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