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工日记——不用自己的意愿去想象事物的发展
(2013-09-26 20:48:10)
标签:
杂谈 |
民工日记——不用自己的意愿去想象事物的发展
不管是工作或生活,我过去都有这样的想法,遇到事的时候,我总是独自闷想,对方会怎么看,对方是不是答应,对方是不是积极配合,等等,然后根据自己的想法得出结论。往往,事与愿违,事物的发展,并非延着自己的设想走下去,存在两个可能,走的很好,超出预期,或南辕北辙,千差万别。后来我就想,在遇到事时,我不能总是根据自己的判断,再去实施。根据事情发生的“前因”,去践行“后果”,而不是想象后果会如何,工作思路的改变,对解决事情,非常有效,并能事半功倍。
自己的意愿,也就是自己的想法。我经常会碰到这样的同事或主管,我们一起交流工作,或安排工作事项,很多人首先都会说,不可能的,肯定做不好,这样做,别人会不答应,等等,说出各种原因和理由,并讲的头头是道,连细节都考虑的很紧密,严丝合缝,几乎没有反驳的余地,但这些都是依据自己的主观,来说明事物的发展,而实际,还没有实施。
过去的经验,当然非常重要,但事物的发展随时都在改变,特别是与人打交道。人的情绪,无时无刻都在起伏,即便能摸清对方的脾性,但也不能以自己的意愿去证明事情的对与错。比如,向上级汇报工作,自己内心想,这次会得到上级的赏识,结果被批的一无是处;与客户打交道,内心里担心,客户如果提出苛刻的条件,业务就无法做,而结果去接触的时候,客户非常满意;分配任务给下属,内心想人家没经验,担心做不好,勉强让去做,结果完成的非常出色。所举例,也是我曾有过的内心想法,根据自己的意愿去判断别人的想法,我想,对工作和生活是阻碍。最好的解决办法,我比较坚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用行动,把该做的事做好,不想入非非。
在接受工作任务时,总是根据自己的想法去推理事情的演变,而不用行动证明,这样的人,就是推辞和逃避责任,更不愿意承担责任,那么,最终丧失责任心,即便把事情做了,也马马虎虎,得过且过,交个差了事。
作为企业里的主管,要以身作则,是企业制度的坚定拥护者。很多主管,都有着丰富的工作经验,具备一定的能力,在工作担当上,有身先士卒的职业习惯,靠打拼做的主管,有着强烈的敬业精神和企业认同感。这样的主管,会经常根据自己的意愿要求别人,比如,公司考勤制度早上八点上班,而主管会七点到单位,有的主管会根据自己的意愿,想到别人也七点来上班为好;主管自己做事风格,比如喜欢亲力亲为,而在心里其实也希望别人如此;哪怕主管自己喜欢理平头,而在心里看到别人留长发,就想对方不精干,等等,主管以自己的行为方式,用自己的意愿,来判断和要求别人也应该这样,我想不可取。自己的行为和意愿,属于自己,不能以此作为衡量别人的标准。
在企业里,以企业制度为管理大纲,企业要求员工八点来上班,员工八点前打卡天经地义,如果当天的工作,员工没完成好,这个才是员工的错。企业的员工礼仪规范,要求男员工理平头,如果不遵守,是员工的错,如果没有要求,留了长头发也无可厚非,等等。企业制度的设计,根据行业特点,结合企业发展实际制定,制度才是企业员工活动的行为手册,如果员工效仿主管的行为,是受主管魅力所影响,与制度无关。制度随着企业的发展,有漏洞或有偏差,需及时修订,而不是主管根据自己的意愿希望员工如何,制度是让员工自己知道怎么做。
说到意愿和制度,其实就是“人治”和“法治”的问题。小规模的企业,完全可以“人治”,而发展到一定的时候,企业活动必须“法治”。不然,人治就如同神经病,一个人发了神经,大家都跟着神经病。法治,一个人或两个主管得了神经病,可以立即隔离,能保障企业的良性运行。
不以自己的意愿判断事物的发展,在企业里做主管,时刻“照照镜子”。
每个人,如同每片树叶,各有不同。企业主管就是树干或树杈,树上的树叶生长茂盛,说明有生命力;若树叶发黄,都飘零,变为秃枝,最后腐朽,在企业里做主管,也该反思了。
一点心得,纯为扯淡,因自己道行不深,还需要“得道高僧”能帮助指导修炼,希望能遇到,将会是俺的万幸。
求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