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工日记——返乡2:我们农村的老人
我过年前回去的比较晚,在镇上和村子里,多数看到的都是年轻的脸,而如果在平时,看到的只有苍老的面孔。因为过年,年轻人从外打工回来了,包括我。三十多岁的我们,爷爷辈的老人基本死去,而我们的父辈们,年龄也已六十岁往上,随着年轮的转换,一代代人的延续,就这么的生活着。社会的发展或者说叫变革,其实,作为我这样的人,也想不清楚是对还是错,事物都有两面性,有利有弊,这点是毋庸质疑的。比如,就拿我们农民工来说,你赚到了养家的钱,或许就要承受和家人分居的痛苦;你改善了家庭生活,或许就失去了与孩子相处的情感;你在城市里劳作,或许就丢失了原先在农村的淳朴和踏实,等等,这些就是现实。社会在改变,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尽量地去适应,因为,如果不去适应,或许连在社会上生存下去的能力都将没有了。适应是我们的本能需要,而如果能够去争取一些本该属于自己的权利,那将是再好不过了,这是我的想法,或许也是我的梦想。
我们农村的老人(非富裕地区的老人),他们已走过大半辈子的人生,逢上这个“打工”的年代,在我的眼里,晚年的生活多数是比较凄惨的。在他们的心里,没有天伦之乐,有的只是照顾农村的家,照顾自己的孙子们,如果碰到儿女的不孝,老年的日子过的将更加的艰辛。
去年的冬天,村子里有户人家,老人生养了六个儿子,结果硬生生被火烧死了。去年冬天异常的冷,老人已八十多岁,平常身体还算健旺,早上起床后生火烤,结果倒在火塘里,下午被自己的儿媳妇发现的时候,老人的身体被烧的只剩下骨架子了。当听到这样的景况,我浑身起了疙瘩,为老人的悲惨遭遇而在心里始终想着。这样的情况,在现在的社会,特别是在农村,能怪罪儿女的不孝顺吗?老人的儿子们,包括老人已经成年的孙子们,都到了城市打工,家里条件在没打工之前都是贫穷的,即便是现在,虽然打工也富裕不到那儿去,只是让日子稍微宽松地过着。整个村子都空了,只剩下老人和孩子,已经上了年纪的老人,没有人在身边照应,就这样被火烧死,或许有人会指责老人的儿子们,但反过来想想,真正该指责的是谁呢?村子里还有户人家,两个儿子也都在城市做装修工,父亲已经死去,剩下一个老母亲,还是个智障人。为了生活,可以把智障母亲丢在家,住在潮湿而低矮的房子里,老人又双眼失明,两个儿子外出打工前,一年出几千块钱,在村子里找了邻居帮忙送饭,就算对老人有了安顿。人的生命力是顽强的,越是在这样的环境下,人的生理已百毒不侵,越是能够长寿的活下去,我在想,在这两个儿子的心里,是早盼着自己的母亲死去的。
在农村里,我看到了很多老人,我所感受到的,这个年代,农村里的老人是真的苦。我到了城市,看到城市里的老年人,这是两个世界,不能同日而语,有着万万的差别。农村的老人和城市的老人,都养育了儿女,都渐渐的老去,这样的境况是因什么而造成的呢?看到他们佝偻的身体,苍白的头发,满是皱纹的脸,暗淡的眼神,粗糙的手掌,混糊不清的话语,总是有人说,老了要颐养天年,老了要老有所乐,对于农村的老人,似乎很奢侈,更是不可能的。当然,人与人的归宿是相同的,都是要死的,而活的过程迥然不同,农村的老人更多的是活在凄凉里。
我的父亲今年要六十岁了,母亲五十多岁。父亲有严重的高血压,经常的头晕,我正月初八到城市来的时候,父亲因为头晕没有起床,到城市后,我每天都问父亲的身体,现在已经好了。在农村,作为我们,这是个必须要面对的问题,一面要到城市里打工,一面要想着家里的老人。
2010年2月27日记于宁波
元宵节,一个人很无聊,把同事喊来吃饭,菜是同事烧的,还喝了点酒。照几张照片,留个纪念

满桌子的菜,够丰盛吧,呵呵,不过,没有元宵。
同事的手艺还凑合。
特写:青椒炒黄瓜,反正都是绿色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