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农民工日记——打工游记

(2007-07-31 13:32:55)
标签:

农民工日记

 农民工日记——打工游记

一、坐火车

  七月二十九日的晚上,母亲和女儿回老家。

  母亲和女儿都没有坐过火车,先前,母亲一直在我面前提,坐趟火车该多好啊!

   晚上十一点半的火车,从我打工的城市坐到老家的省会,正好天亮。母亲想坐趟火车,而对于我,火车票要比汽车票便宜,即满意了母亲,也可以节省几个钱,何乐而不为呢?

  吃过晚饭,城市的天气仍闷热。离开车时间还早,母亲提出到火车站等。把躺在床上的女儿喊醒,要回家,她是比较犹豫的,想和我们呆在一起又舍不得爷爷奶奶。

  火车站广场前的草坪上,稀稀落落有人在乘凉。母亲坐在候车室,女儿用扑扇拍打蚊子,每打死一只就向我报告“爸,我又打死了只”,并让我看。离开车还有两个多少时,母亲默默坐着,眼睛看着我和孙女。

  进了火车站,终于看见真的火车。我让母亲牵着女儿先上车,我杠着蛇皮口袋跟在后面。一踏进空调列车,浑身清凉舒爽,母亲朝我说:“这么大的车,也凉快,比坐汽车好”。女儿站在坐位上,一脸的兴奋,虽然是半夜里,也没有了瞌睡。火车缓缓开动,母亲问我火车有多长,我打着比喻:大概有咱家到村口那棵“斗笠树”(普通话不知道叫什么树,咱家乡叫斗笠树,一年四季常青)那么长。母亲要到车厢里走走,我答应了她,母亲朝车厢的前头走去,大概五分钟左右,母亲回来,脸上露出夸张的微笑,并说:“这车,怎么走不到头,再往前,我不敢走了,真长啊!应该比到村口的距离长。”坐下后,母亲又禁不住的说:“看电视,我以为火车跟汽车样,有轮子在水泥路上跑,原来是在轨道上跑。铁道下铺这么多小石子,不知道做什么的咳?”。其实。我也不知道铺垫这么多小石子起什么做用,我嘟囔的敷衍母亲说是防止火车震动的……。我和母亲的对话,被坐在旁边位置上的人听见,听见我们的话,旁边人在笑呢!

  火车里渐渐安静。女儿躺在奶奶的怀里睡觉,母亲的眼睛半眯着.我看着母亲和女儿。

  凌晨五点钟,就到了家乡的省会。女儿骨碌从奶奶怀里爬起,并问我:“爸,都没有感到车走,怎么就到了”。我笑笑,女儿那里知道,她虽然睡觉,但车却在跑。

  从火车站到汽车站,还有较远的距离。第一班公交车要六点钟才开,在等车的时候,我去买了返回打工城市的火车票。

  送母亲和女儿到汽车站,帮母亲买汽车票,把蛇皮口袋塞进货厢,在车里找好母亲和女儿的座位,又重复说了注意安全的话,看着汽车开走,女儿在窗户里冲我招手……

  母亲和女儿回家,我又转身,要回打工的城市。

二、逛博物馆

  看看时间,才上午的七点二十分。我返程车票是下午两点四十的,要等六七个小时,这么长时间,天气又热,如何打发?我在站台旁看公共汽车的路牌。

  路牌上写的公交车的停靠点,有公园、学校、购物广场、商厦……这么长时间,我是不愿意去这些地方闲逛的。我发现了标注的博物馆,哈哈,对的,去博物馆看看,一般博物馆免费又有空调(大家不要笑话我,虽然是个农民工,我确实喜欢逛博物馆,我每去个打工的城市,只要免费开放,我都去看的)。我兴冲冲上了公交车,“咣当”投枚硬币,我为自己找到打发时间的去处而得意。

  我进了铁门,旁边门卫室有人,但并未询问我。我爬上长长的台阶,“XX省博物馆”几个大字映入眼帘,整个博物馆的建筑很气派,正门前的广场寥寥无人,我感觉安静又肃穆。我悠然而悠闲的往正门里走,门边竖立的牌子被装饰的鲜艳而考究,我凑近,原来是博物馆的告示,我仔细的看。告示上写的大概意思是进博物馆的注意事项及要求,而后面的话,我看的清楚,影响并确定我是否进博物馆:未成年人进博物馆免费;成年人进博物馆每人二十元……

  二十元,妈的,我在心里骂。

  我喜欢逛博物馆,但二十元,我是心疼的,等于割我身上的肉。

  未成年人免费,似乎大方着。

  家乡建在省会的博物馆,我小时候有机会来吗?我的孩子有机会专程来吗?千千万万的农村娃,有机会专程来吗?我胡子拉碴一大把,在打工的路途上有机会来了,却要化二十元钱,二十元我可以掏的,但心里终究异样的心疼着。

  我在心里发着牢骚,想想,我是自找不痛快,去博物馆,并没有人勉强非叫我去的呀!不看,难道会死吗?……

  我转身,愤愤的离开博物馆。

  顺马路,走过一条街,就是省会城市繁华的“城隍庙”。古朴的房子,木头立柱,紫红色的琉璃瓦,石板铺的路面,街两边的店铺……

  反正离开车还早,我就尽兴的逛呗!天气虽然热,但我有雅兴,逛街看景物不花钱,我没有什么可担心的。

  寺庙样高高的门廊边,我看见了挂着的两块扁牌“XX省群众艺术博物馆”、“XX省群众艺术联合会”。我欣喜的跨进门廊,最里面木门紧闭,门外的空间,被买皮带的、袜子的、钱包的、眼镜的……摊贩包围着,看见有人来,热情的向我推销……

  我没有找到门廊边两块扁牌写的地方,我心情有些失落,疑惑的想,这些摊贩,这些货物,就是我们群众的艺术——被两块扁牌“引导”着的群众艺术……

  在我眼里,太繁华了,在最“繁华”的地方逛街而没有钱,多少有些尴尬,我出了“城隍庙”。

  看看时间,今个时间走的慢,到现在,才上午的九点钟。哎,没有什么可逛的,我灰心的坐上公共汽车,往火车站赶。

三、登记身份证

  我从大门进火车站的候车室。“去、去……到那边把身份证登记一下……男的都要登记”我心里一阵紧张,平白无故登记身份证,在火车站我头一次遭遇。

  我被保安阻拦着,旁边有位警察,我心里“咯噔咯噔”跳。我没有做亏心事,为什么心里也有“鬼”样的狂跳呢?我糊涂着。旁边有几位工作人员坐在电脑前,而需要登记的人又特别多,掏出的身份证桌子上有一堆,被要求登记的人都焦急的等候着。我看见,我可以负责任的看见(我负责任的看见又怎么样呢?),工作人员没有在登记身份证,两位工作人员在评论桌子上的茶叶,还有位拿一起片茶叶在嘴里嚼着品尝,说这茶叶好……

  有人催促,工作人员反而生气了“急什么!急什么嘛!……”

  等了不知道有多长的时间,工作人员喊我领回身份证,在取身份证的时候,我小声的问:“为什么要登记身份证呀?”,我话刚落,就听对方吼叫:“没有什么,叫你登记你就登记呗!”

  我的嗓门好象被什么噎住,我这个人——我不是自找没趣吗?

  登记身份证,并没有什么麻烦,我站在旁边看。他们要求进候车室的人登记身份证,语气坚定,动作蛮横,使用最多的话“喂,喂,去把身份证登记一下”、“去登记身份证”、“叫的就是你,快去!”、“你搞什么嘛!去登记呀!”……在这样的过程中,我没有听见他们说过您好……、麻烦……、打扰……、谢谢配合……,诸如此类的话……

  这是我们的家乡,这是我们的省会,这是我们的窗口——火车站。

  火车站广场上立的有块庞大的牌子:“欢迎您到XX来”。

  登记身份证是您们的权利,是您们的职责。我们是自家人,您对我们这样,我们是无所谓的,而进入火车站的,或许有来旅游的远方客人,或许有来考察投资的贵人……为了查找我们的敌人,难道就这样粗暴的对待任何人吗?

  我懒得再看下去了,越看心越堵,我进了候车室。

四、在候车室

  宽敞的候车室,干净整洁,我找个位置坐下,掏出插在裤兜里的报纸看。还没有翻开报纸,我的上下眼皮就开始打架,我靠在椅背打瞌睡。昨晚一夜未眠,要是能躺下“米西”会儿,是我现在最大的幸福。看看候车室,未发现有管理人员,我索性脱了皮鞋,平躺在坐椅上。这种感觉,真是无法用语言比喻。

  一会儿功夫,沉睡的我,就忘却了这个疯狂的世界。

  “快起来、快起来……”我迷迷糊糊听见有人喊,并有人扯我衣服。我睁开眼,面前立着穿制服的人,正冲我吆喝:“在候车室睡觉,影响形象呢,一个人占几个位置,别人要坐呢!”,我被她说的都不好意思了。

  我发现,我对面的椅子上坐着位大概有六十岁的老人,他嘴里唠叨着,“刚刚睡着,被喊醒,睡会儿,怎么了?真是的,唉!”,听他唠叨完,我知道他刚才和我样,也是平躺在椅子上睡觉的人。

  都是躺在椅子上睡觉的人,好象就多了说话的机会。他问我:“几点了”。

  我打开手机:“才十点半。”

  他眼睛未有看我,好象自言自语:“为了赶火车,我昨晚都没有睡觉,结果还是买的今天晚上十点的火车。

  我问:“去那里呀?”

  他好象很无赖的说:“去北京。儿子在北京出事了,煤气罐爆炸,被炸了。”

  我惊疑的问:“严重吗?”

  他说:“电话里说,挺严重,在吸氧。”

  我问:“你几个儿子?”

  他说:“三个。出事的,是大儿。

  我问:“就你一个人去北京?”

  他说:“二儿子,小儿子和媳妇们也都在北京。”

  我问:“煤气罐怎么爆炸了呢?”

  他说:“他在饭馆里做活,是个厨师,昨天上午的事。”

  我问:“饭馆大吗?老板不知道有钱吗?”

  他说:“老板已化了五万。小儿子说,老板被派出所抓了。”

  我随口就说:“被抓住了就好,但饭馆老板如果没有钱,该怎么办?”

  他听见我的话,好长时间的沉默。在他沉默的时候,我肚子有些饿,我站起身走出候车室,去找了饭馆吃饭。

  在我再进入候车室时,没有再见到刚才要去北京的老人。我重新拿起报纸,坐在椅子上看,打发无聊的时间……

  下午两点四十分,我上了火车;晚上七点三十分,我回到了打工的城市。

 

 

2007年7月31日写于中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