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日记——杂谈“放屁”
“屁,乃人身之气,在肚子里转来转去,一不小心就遛了出去。”小的时候,对放屁好奇,问过爷爷,人为什么放屁?爷爷就说了上面的顺口溜,到如今,我仍记忆优新。以后,我就知道,屁,就是肚子里的气。
吃豌豆,爱放屁,我是充分领教过的。那个时候,豌豆就是我们的零食,特别是学校放假的时候,母亲炒了豌豆,我把豌豆装在口袋里,牵上老黄牛,约上同龄的伙伴,去山上放牛。爬上半山坡,松掉牛绳,到处都是青草,任凭老黄牛想吃就吃。安顿了牛,剩下的时间,我们玩耍。大家一起吃口袋里的豌豆,边吃边玩。吃了豌豆,就放屁,开始间隔好长时间放一个,过会儿,就成串地放,像极了天气潮湿时燃放的鞭炮——闷声地响。我们几个伙伴,一听见有人放屁,就大声的数,数谁放的屁多。
数屁玩,是我们小时候的一项娱乐活动。
最近看过一个电视节目,口号好象是“想唱就唱”。想到小时候放屁,无拘无束,“想放就放”,和“想唱就唱”,真有些类似。
渐渐长大,不光知道放屁乃人身之气,放屁,还有着大学问。
根据屁的声音分类,有响屁、闷屁;从气味上分类,有臭屁、香屁;从病理上判断,有肠道原因、饮食原因(就如吃豌豆爱放屁),等等。不管何种屁,有一点相同,都要从肚子里放出来,不放出来,不应该叫屁的。
随着年龄的增长,知道这个社会,做人的学问,与会不会放屁,有着密切的关系。
什么时候该放屁,什么时候不该放屁,不能够因生理的需要“想放就放”,而变为心理行为,经思考论证后,才决定放还是不放!
从此,对于我,放屁就变的遭罪起来。
一般来讲,能够放响屁的人,都是“不得了”的大人物。不光响,而且脆响,听屁声,就如听乐器在演奏,屁声一停,掌声一片。闷屁,就是没有声响的屁,好象做了亏心事,悄无声息。即便有声响,在有的时候,也要在临放的时候,把屁股夹紧,没有声音地放。经常有人说,
“讲话像放屁”,我就不明白,讲话怎么会像放屁呢?说话和放屁的口径,完全不相同的嘛!讲话用嘴。没有牙齿,讲不了话;没有舌头,讲不了话。放屁跟说话,比喻上的差距也太大了。后来我知道,人有口臭,放出的屁也是臭的,臭味相投,也就“讲话像放屁”。那么,怎么有人能放出香屁呢?那不管屁事,是嗅觉上的原因吧?臭屁闻的多,也就香了。就像臭豆腐,有人就喜欢把臭味,奉承为香味。
放屁本来是自然现象。人与其他动物的又一个区别,就是人,可以不按照自己的意愿放屁。什么时候放?该不该放?放什么样的屁?需要灵活的掌握和控制,发挥的淋漓尽致。其次,听屁声、闻屁味、谈论屁的人们,也被考验着“境界”。
昨天看见条新闻,为了保护地球的臭氧层,要管好牛羊放屁,怎么个管法,新闻的后面说,有专家在研究。
使我想到,这个地球上,人应该最多,平均每天,一人放一屁,要抵多少牛羊啊!
别管牛羊放屁,先管管人放屁,怎么个管法?放屁交税呗!
2007年6月24日于夜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