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还相信四十不惑吗?朱熹的解释可能都是错的

(2017-01-01 08:25:15)
标签:

杂谈

http://image.uc.cn/o/wemedia/s/2016/3f884ec70fb8131a64db68c77ed61413x640x480x84.jpeg;,3,jpegx;3,700x.jpg

http://image.uc.cn/o/wemedia/s/2016/66af5ea401f53264691b5f844a847ce9x640x480x37.jpeg;,3,jpegx;3,700x.jpg


http://image.uc.cn/o/wemedia/s/2016/d25c0c456fe7f844fd3414f62b7b390ex640x356x44.jpeg;,3,jpegx;3,700x.jpg

在网上看了央视主持人张泉灵在2011年北京大学毕业典礼上的演讲视频,她对母校的校友说道:“这么多年里我和青年学生交流的时候,有的人会跟我说这样的话:其实这个世界上有多少人能真正做到自己喜欢的职业呢?有多少人会把自己喜欢的事情变成自己终身的事业呢?你是很幸运的。我通常的反驳是这样的:如果你考大学时选的专业不是你喜欢的,而是你父母喜欢的;你的选修课不是你喜欢的,而是拿证多、学分好得的;你求职不是挑你喜欢的,而是待遇好的,请问,你选择时从未拿喜欢当事,凭什么你会从事喜欢的职业呢,并且成为终生的事业呢?凭什么呢?”是呀,凭什么,你不为之努力,还让人家向你走来。

诚然人生有许多我们无法改变。我们无法选择家庭出身,无法选择周遭的环境,无法选择运气,学业,工作,甚至婚姻,都非我们能够自主地选择。但是我们可以面对现实,坚持理想。正如学者钱理群所言:我们对大环境无能为力,但是我们可以自己创造小环境。看看他是如何坚持理想的吧。北大毕业后,钱理群被分配到贵州一所中专教书,在大山里他一待就是十八年。面对缺吃少穿,连研究生也不让考的残酷现实,他说:他想起中国古代的一个成语:狡兔三窟,他给自己先设了两窟,把自己的理想分成两个层面:一个层面是现实的理想:做一名好老师;另一个则是理想的目标:考研究生,研究鲁迅,走到北大的讲台讲他的鲁迅观。树立这样的努力目标后,他一边和学生们同吃同住,成为学校最受欢迎的老师;一边用大量的业余时间读书,鲁迅的著作不知读了多少遍,写了一百万字研究鲁迅的笔记、论文。等到文革结束后,他一举考上北大研究生,从此走上了学者的道路。倘若钱理群当初不是如此坚持,而是完全屈服于现实,或等到恢复高考时再努力——那年他已经三十九岁了——就不大可能找到自己喜爱的事业,亦不大可能取得现在这样的成就了。

不可否认,现实是强大的,强大得让我们个体渺小得很,我们常常被携裹着前进。但是多少我们还有自己的空间,实现理想的条件不存在,但是我们可以等待;理想很飘渺,但是至少可以憧憬着。人是应该有点精神的,有所追求的,不能总是随波逐流、浑浑噩噩。

而事实上,我们对理想的放弃,却非全因现实的残酷和实现条件的遥不可及。往往是身边的诱惑太多,在情欲物欲面前我们早已一败涂地。还是先好好谈恋爱,回头再琢磨好好学习;还是先弄个待遇好的工作,回头再琢磨做自己爱做的事;还是先弄赚足了钱,回头再想自己喜爱而能终身为之的事业……殊不知,等到回首时,已是百年身。

美国作家梭罗说:人类无疑是有力量来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的生命的质量的,人是可以使自己生活得诗意而又神圣的。

人生其实是可以选择的,更是应该有自己的选择的。做一个坚持的人,尚存自我的人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