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http://ww1/large/48cdbd30gw1fab1b7zpvxj20j60csgm2.jpg
这两天,被罗尔事件刷爆了。不论是微博、微信朋友圈,还是网上新闻。
大家为何这样关心一件事呢?我想,是源于气愤吧,因为我们很多人都捐过款。当我们的捐款,捐给的竟是比我们自己还富裕的人,我们的捐款成为他人致富的手段,谁心里能平衡呢?
有媒体人说,就是这样的罗尔多了。所以我们才越来越不敢轻易相信。因为害怕我们的善良变成了他人的工具。
如此下去,搞得以后大家都没信任,连真正需要帮助的人都没机会了。
今年初,媒体曾报道这样一则新闻:盐亭13岁单亲女孩梁颖,因患癌症晚期且家庭贫困,引起爱心人士关注并纷纷捐款,仅有账目可查的捐款就达到11万余元。梁颖的父亲、爷爷在接受善款时曾承诺,治病结束后,剩余的钱将捐给需要的人。但今年1月14日,梁颖病重不治去世。有细心的爱心人士发现,当初的捐款并没有用完,于是联系梁颖的家长,但被告知不愿意退钱。
有网友说:“既然已经捐出去了,干嘛还要人家退钱啊?做慈善要发自内心,给了就给了,真心真意的要帮人家,这就可以了,不要有斗气的想法,他家属困难,剩的也不多,权当帮她家人了,心里一不平衡,整个慈善的意义好像打了折扣,还是想开吧。”善款是帮助孩子治病的,而不是用于其他,并且这些善款大部分都是来自普通百姓。
善款由慈善机构管理,很多人不放心,他们更愿意面对面救助别人。可是现在直接捐给当事人,又有麻烦了,当事人涉嫌骗捐,怎么办?当事人不讲信用怎么办?如果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话,在我看来,这里不是慈善出了问题,而是信用有问题。
http://ww2/large/48cdbd30gw1fab1adqp0fj20j60a376l.jpg
我想起梁晓声的一篇名为《清名》的散文,那篇文章写的是一位老妪拼尽毕生之力捍卫自己名誉的事儿。一位茶村的徐阿婆八十多岁还坚持给别人采茶。原因是作为一名鳏寡高龄老人,当地一位副县长承担保障她生活的责任。而这名副县长名面是爱民的典范,背地里贪污受贿,酒色财赌黑,五毒俱全,被判了重刑。徐阿婆知道后,如同自己的名誉也受了玷污似的,一下子病倒了。病好后,她坚持替茶地多的人家采茶,要用自己赚的钱将那副县长助济她的钱还清。尽管她已身患癌症,但还是早出晚归地替人采茶,虽然一天只能挣到五六元钱。“我”让别人捎话愿意帮她还清,但是被果断拒绝了。别人回话说:“她说,谢了。还说,人的一生,好比流水。可以干,不可以浊……”徐阿婆死前几天还清了那笔钱,结果,有关方面都因为那一笔钱而尴尬……
现在据说有一种心态:虽家人治病但不降低我的生活水平,倘若遇上这样的受捐者,您怎么想呢?
清者自清,浊者自浊。我们还能说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