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文学的他者”与“种子的回归”

(2015-11-07 14:56:55)
标签:

杂谈

     《博尔赫斯的面孔》是格非的最新散文集,全书分为两部分,前半部分收录他近年来的随笔类文章,包括读书札记、游记、忆旧文和文化短评等,后半部分则是他多年来写下的相对系统而深入的文学评论文章。格非的读史随笔,视野比较开阔,旁征博引古今中外的事例和思想,展示了深厚的学识,堪称不多见的高水平思想之作。而他的回忆之文,写得也颇为生动,幽默有趣。不过,我着重读了此书中的文学评论。
  格非现任清华大学文学教授,也许是源自当老师的职业习惯,他的文学评论不难读懂。要不就是我这两年读书多了一些,知识量有所长进?还是格非的文学评论本身就很平实?反正,此书中的文学评论文字我是能看进去的。在我的印象里,文学评论,要不肉麻不堪,要不就是作者有自己的一套高端大气的词汇、概念,让人即使是硬着头皮也很难啃得动。
  在这本书里,可以看出格非比较推崇《安娜·卡列尼娜》、《城堡》、《包法利夫人》,以及博尔赫斯等,但是格非更为推崇的是中国传统文学。他在法国一个小村庄创作《人面桃花》时,发现那里的农民都非常尊崇自己国家的文化,绝大多数农民对福楼拜、普鲁斯特等本土小说家的经典文学作品格外熟稔,并津津乐道。格非对这种发自内心的文化自信非常艳羡。“相比之下,我国古典文学传统,作为一个体系的价值显然还没被中国人认识到。”格非说,自己也是到30岁才知道中国的传统小说的好,开始猛补。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推崇。
  格非与苏童、余华被媒体并称为先锋文学三驾马车。在很多人眼里,先锋文学起初是寻路西方文学,不过,写着写着,他们似乎就走入了死胡同,后来又转身取法于中国传统文学。从某种程度上讲,我认为这是一种回溯。正如本书中的一个题目:“加西亚·马尔克斯:回归种子的道路”。格非用萨特的他者理论解释了回归。他说:“只有当你了解了什么是英国文学、法国文学、非洲文学、阿拉伯文学时,你才有可能去思考什么是中国文学的特质。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学的他者,其实就是我们自身的另一面。他者的出现,有助于照亮我们自己的经验,有助于克服自我意识的局限和偏见。”而看清“博尔赫斯的面孔”,看清这个一直被人误解的哲人,就是消除我们以往的偏见吧。格非说:“世界上有多少博尔赫斯的读者,就会出现多少种对博尔赫斯的误解。”格非与一位研究生的对话耐人寻味。这位研究生对格非喜欢博尔赫斯很是失望,批评道:“你完了,彻底完了,竟然喜欢一个三流作家。”“你凭什么说他是三流作家?”“他只会玩弄文学游戏。”“你有什么根据?”“他自己就说过嘛,文学只不过是游戏。”“他所说的‘游戏’,跟你所理解的‘游戏’也许不很一样……”“一样,都是无病呻吟。”格非问他是否喜欢王国维,那位研究生说道:“那当然,王静安这三个字可不是随便叫的。”“王国维也说过‘文学是游戏’同样的话呢。”……“他怎么能说这么糊涂的话呢?不可能。”
  当然,格非主张的回归,并不是要回到原点,而是再次出发。“回到种子,首先意味着创造,只有在不断的创造中,传统的精髓才能够在发展中得以存留,并被重新赋予生命。”离开之后,才蓦然回首地发现它的好,但是懂得之后的珍惜,不应是简单地回归,而应为继往开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