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叔本华自命不凡的背后……

(2015-11-01 16:31:34)
标签:

杂谈

  http://ww1/large/48cdbd30gw1exlk17ifxcj20go0m8dit.jpg 

  叔本华认为幸福只与个体的自身有关,“对我们的生活幸福而言,我们的自身个性才是最关键的,因为我们的个性持久不变,它在任何情况下都在发挥着作用”。至于财富和名誉、地位,这些身外之物,对于人的幸福是次要的,因为它们的“内容差别只是出自人为的划分”。而在众多快乐中,叔本华又唯独倾向思考创作,“每个人都会有适合自己的一类快乐,这由他身上所突出具备的是哪一种能力而定。第一类是为机体新陈代谢能力所带来的乐趣:这包括吃喝、消化、休息和睡觉。在一些国家,这类快乐获得首肯,这类活动甚至成为全民性的娱乐。第二类是发挥肌肉力量所带来的乐趣:这些包括步行、跳跃、击剑、骑马、舞蹈、狩猎和各种各样的体育游戏;甚至打斗和战争也包括在内。第三类为施展感觉能力方面的乐趣:这些包括观察、思考、感觉、阅读、默想、写作、学习、发明、演奏音乐和思考哲学等。”前两类快乐在叔本华看来简直就是低级趣味,它们“在动物身上也同样存在,甚至远胜于人类。”第三类才是当属于人类的乐趣,这类乐趣也不是人人都能享有的,需要有一个卓越的头脑。“一个愚人背负着自己可怜的自身——这一无法摆脱的负担——而叹息呻吟。而一个有着优越精神禀赋的人却以他的思想使他所处的死气沉沉的环境变得活泼和富有生气。”“卓越的感觉力使我们有能力享受到属于认知的,亦即所谓精神思想上的乐趣。”不过,叔本华也难以自圆其说,他也承认“超常的感觉能力会引致情绪失衡、周期性的超乎寻常的愉快或者挥之不去的忧郁。”“亚里士多德相当正确地认为:所有杰出、优越的人都是忧郁的”。越有智慧越烦恼,“一个具有优异禀赋的人由于头脑超常的神经活动,对形形色色的痛苦的感受力被大大加强了。另外,他那激烈的气质——这是他拥有这些禀赋的前提条件——以及与此密切相关的对事物和形象的更加鲜明、完整的认识,所有这些都使被刺激起来的情绪更加强烈。一般而言,这些感觉情绪总是给这种人带来痛苦多于愉快……确实,人们经常挂在嘴边的,并且似乎不无道理的说法就是:头脑至为狭窄、局促的人根本上就是最幸福的,虽然并没有人会羡慕他们的这一好运。”

  除了要有卓越的头脑,要想享受那种最高级的快乐,没有一定的经济基础是不可能的。许地山就认为做书虫要具备5个条件:身体健康,家道丰裕,事业清闲,志趣淡泊,智慧超群。叔本华说:“如果一个人从一开始就拥有足够的财产,能够享有真正的独立自足,也就是说,可以不用操劳就能维持舒适的生活——甚至只够维持本人而不包括他的家人就行——那就是一种弥足珍贵的优越条件;因为这个人就能以此摆脱纠缠人生的匮乏和操劳,他也就从大众的苦役中获得了解放——而这苦役本是凡夫俗子的天然命运。只有得到命运如此垂青和眷顾的人,才是真正自由的人。”可是,又有多少人,能像叔本华那样,一生不必吃穿用度发愁呢?更何况,叔本华还有一颗自私的心——“甚至只够维持本人而不包括他的家人就行”——自己吃饱了就读书、思考、创作,不用管家人是否挨冻受饿吗?有卓越的头脑,有殷实的家产,享受有精神思想消遣的闲暇,越读越觉得叔本华之幸福标准是在描述自己。对于芸芸众生而言,即便是闲暇,在叔本华看来带给他们的不是无聊就是痛苦。罗素认为,参差多态乃幸福之本源。而在叔本华这里,幸福可是够狭隘的了。

  叔本华对运气和虚荣的评述与感受也有自相矛盾的地方。他在《附录和补遗》中写道:“其实,运气会有变好的时候,甚至如果我们内在丰富的话,我们就不会对运气有太多的要求。”而他成名之后,又清醒地认识到运气的重要性了。“与明智、力量相比,我相信运气是更为重要的。我们的一生可比之于一条船的航程。运气——顺运或者道运——扮演着风的角色,它可以迅速推进我们的航程,也可以把我们推回老远的距离;对此,我们的努力和奋斗都是徒劳无功的。我们的努力和挣扎只是发挥着桨橹的作用。我们竭尽全力挥舞桨橹数小时,终于向前走了一程。这时,突如其来的一阵强风一下子就能使我们倒退同样的距离。”他主张不要看重“我们的存在在他人心目中的样子”的,即十分瞧不起虚荣心,“当我们终于清楚地了解到:在大多数人的头脑里面,都是些肤浅的思想和渺小的念头;这些人目光狭窄,情操低下;他们的见解谬误百出、是非颠倒——当我们了解到这些之后,我们就会逐渐对他人的评论淡然处之了。”一个人“他并不从自己的真正自我,而是从自己在他人头脑中的表象那里寻求满意和快感,那他就是相当不幸的。”而他在成名之前,依然心有不甘,“此刻的我站在路的尽头,老迈的头颅已经无力承受月桂花环。”其思想被世人认可,声名鹊起之后,本人也没表现出多么淡定,“这个老智者在其成名后表现出来的孩子般的沾沾自喜”(译者韦启昌语)。

叔本华是个富人,享受这祖上留下的万贯家产,过着衣食无忧且有佣人伺候的生活。他对穷人存在着偏见。“只有一个穷鬼才会对自己绝对的、彻底的、全方位的劣势达到所需要的深信不疑的程度,才会认识清楚自己的无足轻重和毫无价值。只有在这种情况下,这种人才会接连不停地向人弯腰致意,也只有他们的鞠躬才会深至九十度。只有这种人才能忍受一切,且一直报以微笑。”叔本华在《附录和补遗》书中如此写道。也许,这些偏激的话语中难说没有对自己不公平遭遇的不满。“只有他们才会扯高嗓门,或者用醒目的黑体字,公开把拙劣的文字作品捧为巨著——那些作者不是高高在他们之上,就是极有势力;也只有这种人才会摇尾乞怜。”因为他的作品几十年落寞,无人问津,直到65岁才成名。

“相比之下,从一开始就生活无忧的人,却大多难以管束。他们习惯于高视阔步,并不曾学会上述为人处世的艺术。”在其话语中不难读出那份偏见与傲慢,叔本华总是强调人的内在素质,为何又按照贫富来区分人了,思想不能一以贯之。我倒是觉得,一个人是卑躬屈膝,还是恃才傲物,大多早在先天个性里就决定了,不论其后天贫富贵贱。为了证明我的观点,我尽可能引述叔本华的原话,希望我的理解不是断章取义。维特根斯坦说:“可以说,叔本华有着一个十分粗鲁的心灵。也就是说,尽管他是有所精致,到了某个程度这种精致会突然地衰竭,这样一来,他便显得粗鲁了。真正的深度在哪里开始,他的深度就趋于终结。可以这样来评价叔本华,他从不探讨他的良知。”

  总的来说,我是喜欢叔本华的文字的,他的许多言语我颇为认同,但同时我也发现他是一个表里不一的人,说一套,做一套,正如鲁迅所言:“叔本华先生痛骂女人,他死后,从他的书籍里发见了医梅毒的药方。”这就有必要说一说了,不能被其盛名给挟裹,“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然后咱们“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吧。

 http://ww2/large/48cdbd30jw1exlk306bvmj20qo0hrdgf.jpg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