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向院士问路

(2015-10-30 10:07:28)
标签:

杂谈

 
  《走进院士》是一部对我国各科技领域做出重要贡献的八位院士的珍贵访谈录,介绍了院士的成长经历、求学历程、学术领域、工作方法、子女及学生教育、社会责任等方面。
  院士,这是全球学术界给予科学家的最高荣誉称号。中国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被誉为当代中国科学技术的最强大脑、最强心脏。看看这些站在学术界最高端的人,看看他们是怎么学习的,如何一步步变成科学家的,我想这对青少年的成长是有益的。学习,如果条件允许的话,就向水平最高的人学习,因为这样会少走很多弯路。
  虽然时过境迁,这些院士的成才之路,后来者是不能照搬照抄的,但是可以学习他们的学习方法和精神。通过阅读可以了解到除了有先天不差的大脑,他们之所以能成为大师靠的是勤奋,靠的是毅力,还有高情商。
  从这部书中,可以看出导师很重要。王陇德院士在甘肃省卫生防疫站工作时,当时北医的“八大讲师”下放到甘肃省卫生防疫站,王陇德说:“像沈安、李天霖、曹家琪、连志浩、王黎华……他们其中的几位就跟我一个办公室坐了好几年。我跟他们学了很多,受他们影响很深。”秦顺全院士遇上了段立华老师,深深地被段老师的学识和风采吸引,一发不可收拾地爱上了钢筋混凝土结构的专业知识。齐康院士更幸运,他在南京大学建筑系读书时,现代建筑史上的“建筑四杰”——刘敦桢、童寯、杨廷宝、梁思成,就有3位在南京大学任教。齐康一年级的素描课,就是杨廷宝老师亲自教授的。时至今日,身为建筑大师的齐康,仍然感到自己的创作实践还是那么贫乏:“如果在我设计构思时老师还能像做学生时给我改图指导该多好!学无止境,我常常在创作中怀念过去教导我的老师!”当然,光有名师也不行,自己不努力也白扯,名师教过的学生并没有都成才。
  这几位院士大都出生于书香家庭。缪昌文院士虽出生在一个小村庄,但他的父亲和祖父都是读书人,祖父是当地有名的私塾先生,父亲也是个教书匠。王梦恕院士的家堪称书香世家,他的祖父是清朝宣统年间小有名气的才子,父亲学习法语多年,后在陇海铁路任职。在战争流亡中,王家的一箱书籍始终不肯丢弃。这一个有《资治通鉴》《道德经》《康熙字典》《石头记》《西游记》等整套的线装古书以及外文书、科技书的箱子,对王梦恕的启蒙与成长起到了巨大的作用。齐康院士的父亲就是建筑师,他父亲有着丰富的藏书,并订阅了20多年的国外各类建筑杂志,在这样的环境熏陶下,齐康和他的哥哥们都走上了工程技术之路。可见家学有多么重要。虽说这只是我在一本书里几位院士的经历中总结出的信息,若称其为调查信息的话,面太窄了,没有说服力。但是我想,书籍对一个人的成长作用,人们是可以想见的。当家长的,是不是该给孩子创造一个书香环境呢?此外,这些院士从小都是喜读书之人,不管条件怎么恶劣,都不放弃读书的机会。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一旦机遇出现了,不放弃学习的人就会脱颖而出。自助者才有天助,自己脱颖而出了,才会受到名师的青睐,以至于迎来命运的垂青。
  有一次,媒体采访陈可冀:“那些老名医好像都非常喜欢您这样的学生,您知道是为什么吗?”他的回答非常中肯:“因为我是很努力很用功的,他们让我做什么事,我都能够及时完成。而且我做他们的助手,事情不分大小,我都做。他们年纪都很大了,我虽然是一个医生,甚至后来我当了主任医师以后,也还在帮助他们,包括生活中的小事,比如替他们拿东西,帮他们洗洗涮涮什么的,所以我们感情很融洽。”可见,陈可冀能够得到几位国医的真传,不光是靠学识和机遇,还有高情商因素在里面。
  当然,虽然知识、能力重要,但还有比它们更重要的东西。这几位院士均注重言传身教,谈到对学生的要求,王陇德毫不犹豫地说:“学好专业知识,这是最基本的,没有知识是很可怕的。但最主要的是学做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