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接到小姨电话:她和董叔叔约我们明日去锣鼓巷吃饭,闻此消息开心不已,因为什刹海那边是我们最爱逛的地方了。我和丹阳下午五点先到,在鼓楼大街闲逛一番,许久未来,这条长长的街依然风情不减,太多夺人眼球的新奇物件,于是我荷包中的银子们开始跃跃欲出,赶快按紧,对于我这种为爱好无节制买单的人十分危险。还是败了一只红色的铃木布鲁斯口琴(是丹阳送给未来姐夫滴),虽然产地可疑,但红色的外观很拉风。

锣鼓巷的风情好似中国女人阴丹士蓝旗袍下的黑色高跟鞋,有中国的古风韵味又涌动着鲜明的西方热情,这些元素统统地被陈列于此,反而有一种突兀的美感。西化的酒吧用的是中式的装饰风格,这样的形式在锣鼓巷屡见不鲜。比如这个可爱异国小姑娘,像个小静物一样站在门口,我举起相机,她立刻活泼起来,手舞足蹈地摆POSE,我拙劣地摄影技术跟不上小家伙的快节奏,拍虚掉了,这就是传说中的“人来疯”,哈哈!

与小姨他们俩会和,递给我草莓酸奶一盒,是巷子上的“玉脂酸奶铺”出品,口感很细腻,但我更喜欢原味的酸奶。

就是这家了,生意红火,与它紧邻的是坊间风闻已久的“文宇奶酪店”,而在晚上我们是无福品尝了,因为这家店是中午12点开店,定量供应,售罄为止,我曾不止一次地想来尝一尝,无奈赶来的时候总是晚一步。

晚餐正式开始

董叔叔带我们来的是这家印度餐厅,叫“马沙拉之香”。

充满印度元素的餐厅,最近在读妹尾河童的《窥视印度》,对印度产生无限好奇。

这餐厅还有一个故事,就是小姨与董叔叔第一次见面的地方,恰巧我们第二次来做的还是当时的位置,嘻嘻

他们俩娴熟地用英文招呼侍者点餐,让早把英文还给老师的我艳羡不已。

先上来的是餐前点心,有点像中国的馓子,这个用来蘸食的绿色的酱很特别,是用薄荷、酸奶、香菜混合而成的,有一点柔和的酸辣味道。

然后是咖喱角,也是加绿色酱汁与芒果酱同食,味道还可以。

印度红茶不错,喝一杯还有意犹未尽的感觉

重头菜是这盘分量巨大的什锦烧烤,也不知道名字是什么,有虾、鸡肉、牛肉,还有叫不出名字的加工肉类,颜色十分鲜艳,感觉像在吃颜料,呵呵。

咖喱蔬菜

咖喱鸡肉

都要用这种印度特有的饼蘸食,这饼是小姨的最爱,口感有韧性,嚼起来很香,当我们要求再加一张时,侍者对这并的发音是“馕”,是不是和咱们新疆的馕是近亲呢?

印度菜最大的特点就是很容易吃饱,这位中文很好的侍者穿梭于餐厅之间,殷勤地给客人布菜,介绍吃法,后来我们发现他盯得最紧的是我们桌,不停地拿起勺子给我的饼加上满满当当地咖喱,示范我大口吃下去,因为我们这桌剩下的实在太多了,他的任务就是督促客人把食物全部吃完,好像小时候督导吃饭的阿姨,哈哈,好久没有被人逼着吃饭的感觉了。
印度人对食物向来十分珍视,因为食物匮乏,无论是贵族还是贫民浪费被视为缺乏教养的表现,小姨说有次在别家印度餐馆亲眼看见三个大男人只点一份咖喱配着饼吃,最后盘子干净的简直不用洗,更可怕的是,这三个大男人居然还舔了舔手指?相比中国餐馆严重浪费的现象我们真是觉得无地自容啊,于是拼命吃吃吃,终于吃完了,后来这位“男阿姨”对我们十分满意,嘿嘿!

吃完了饭当然要继续逛逛小巷子,我迫不及到地去了“如洗”,就在北锣鼓巷第二家。店主莲是我前同事霈的好友,很早就见过她自己设计制作的手工,有种非常质朴的美感。我们在豆瓣上也很熟悉,我一见她就说我是锦,她马上答:就是那个爱做饭的女孩吧!

如洗虽小,确是一家闲适得让人安静下来的地方,棉麻、印花、银子、草编、刺绣,都是朴实得非常纯粹的衣饰,一如莲老板娘素面朝天的温婉。

在店里选了一只软软的草编包,细节很精致,不似市场上泛滥的那种,莲老板还赠我一只碗,白底有裂纹与蓝色晕染,爱得不行。

如洗镇店之猫——小八(图片来自莲)
好了,今天的直播到此结束,居然码了这么多图文,累啊,欢迎收看,让我们下期再见!
更多内容请浏览锦的北京玩耍记之一:茶会与聚餐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