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别号湖海散人。先祖罗仲祥后唐时在青州当官,后因原籍水灾且路远途遥,便把户口落在太原清源(今太原市清徐县)。其父罗锦生公然抵制计划生育,生有六子,罗贯中排行第二。
大约在公元1360-1363年间,“有志图王”的罗贯中來到了起事称霸的张士诚那里,打算在政治上干一番大事。但农民企业家出身的张士诚並不重视知识分子,也不听取他们的意见。至正二十三年末,还没领到年终奖的罗贯中离开张士诚,再次北上。至正二十六年,仕途不得志的罗贯中回到杭州,但他并没有因此消沉,反而是化政治上的失利为动力,凭借自己对政治、军事,以及豪强混战的了解,开始撰写一部伟大的巨著《三国志通俗演义》。换句话说,政治上的失意对于罗贯中来说不但不是坏事,而且还造就了他“历史小说鼻祖”的文学地位。
当然,因为政治失败反而登上文学巅峰的,罗贯中并不是第一个。之前就有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有着重要地位和深远影响,堪称中国诗坛第一人的“诗仙”李白。
那是在天宝元年,李白举家南下,搬到安徽南陵。不久,因受玉真公主的推荐,被玄宗召到长安,临行时写了一首《南陵别儿童人京》,其中有一句“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正是表达了李白踌躇满志和狂喜的心情。
在长安,李白受到玄宗皇帝的接见,并以翰林供奉的身份被安置在翰林南院。要知道,南院的翰林供奉可不比北院的翰林学士,它主要是为迎合皇帝的兴趣,写一些应景诗文。李白曾利用与玄宗接近的机会,向玄宗申述过自己对国家大事的看法和主张。遗憾的是,这时的玄宗,已不是早年那个励精图治,能够任用贤才的开明君主,而是已经变得贪图享乐,不问政事。他把“朝事付之宰相,边事付之请将”,深居官中,沉溺声色。玄宗曾一度看重李白,目的是要他写诗作词,供自己享乐。当玄宗觉得李白好言政事,不满足于当驯服的御用文人时,就疏远了他。
不过正是由于这样,后来才有了“诗仙”和《三国演义》。所以说:政治上的失意也未必不是好事,不然就没有了这些文学大家。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