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我这个年纪的男同志小时候几乎没有不听评书连播的,其风头至少毙过现在网络游戏的3倍。
那会儿中午一放学,急赤忙慌地往家跑。十二点匣子里先播杨家将;十二点半是水浒传;到了一点又该三国演义了。杨家将是边做饭边听;水浒则是边吃边听;等三国演义开始的时候点支蚊香蹲在院子里一边烧蚂蚁一边听。有时候匣子里形容俩军交兵的场面:“兵到一万,无边无沿;兵到十万,彻地连天。"那一刻我眼中的蚂蚁已经成了敌兵,不杀而不快,先斩而后快。看着蚁兵撇下大片的尸体仓惶逃窜,心里那叫一个痛快,仿佛自己亲临了抗日前线。
评书中的英雄人物也顺理成章的成了我们心目中的偶像。他们虽然没出过专辑,没开过个唱,但地位绝对超过现在偶像巨星几百倍。也对,萤火怎与皓月争辉,根本没法比嘛。现在的孩子背偶像的星座和血型,我们那会则背英雄的座次:一吕二赵三典韦;四关五马六张飞;七黄八夏九姜维;十许褚。
有些人该问了:"你知道这些有什么用?既不当饭吃又不当钱花,还不如多背些英语来的实惠。"是,我承认,如今历史典故比不上英语吃香,但我觉得作为一个中国人,自己祖先的历史文化是有必要知道的,而且还是很有必要。
端午节那天看成都二台报道说采访一个中学,问学生知不知道屈原?结果全班只有三个同学知道。一个说屈原是歌手,出了一盘专辑叫《离骚》。另一个说屈原是厨子,他发明了粽子。最后一个说屈原是个大夫。然后记者又在成都春熙路现场采访了十个年轻人,十个中到有七个知道屈原是个诗人。但具体问写过什么?七个中竟然有四个答的是《满江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