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苦是必要的吗?(答内在空间网友10问)
(2014-04-10 13:57:20)
标签:
oh卡东天目山关系工作坊行星能量颂钵杨力虹杂谈 |
1.痛苦是必要的吗?
有一种说法:说痛苦是我们成长的燃料,那痛苦就是必要的是吗?如果痛苦是必要的,我们为何又要避免创造痛苦呢?不是有越多的痛苦,我们就能成长越多吗?
真的有成长这件事吗?
我个人认为:根本没有成长这件事,只有回到本来。就像一面明镜,上面落满了灰尘,我们能做的就是掸掉上面的灰尘,让它显现出本来的样子。而已。
痛苦,犹如这些表面上的灰尘。它的存在,让我们离自己本来的样子越来越远,让我们有事可干,这符合人类喜欢“造作”的习性。痛苦,让我们有实存感。我们可以靠着它,编造出无数的受害者故事,自编自导自演自观,乐此不疲。它,往往是连续剧,没完没了,让我们每天都可以与它相见,与它为伴,有时我们还不由自主地为它铺垫上更厚的灰尘,好让剧情更“丰富、感人、催人泪下”,偶有清风徐来,我们还主动把它围住,不愿它被吹拂走,让我们失落徬偟,空空荡荡,无所事事。与痛苦相对的,是快乐。乐受总是短暂、易逝的。飘飘欲仙的。它是那么不易抓取,转瞬即逝。所以,许多人都靠着痛苦在证明自己还活着,还可以编、导、演、观。
你所言的“成长”要到达的目的,不就是让“痛苦”不再“痛苦”吗?想必你的“成长”一定不是为了制造更多的痛苦,让自己在“成长”的怪圈像小仓鼠一样轮回,停不下来。
请你仔细观察:这些灰尘,并不总像你纠结、执着、恐惧、焦虑、担心的那样永如恶梦般挥之不去,或者坚固难移。何不一面唱着歌、跳着舞,一面轻松愉快地掸掉它?
而我们回到本来的目的,只是如实、如是,了解空性的真相。从究竟层次上,超越“痛苦”与“快乐”的二元对立。
当你不再执痛苦为实有,为必要,你会发现你真的“成长”了。
回到本来,一切如是。
2.我们到底需要多少恐惧?
有些书上会所恐惧是一切痛苦的根源,我们真的能完全免于恐惧吗?小孩子没有恐惧感的话,会不会让自己处于一种非常危险的境地?比如不害怕火,就会被火烧伤。恐怖分子没有恐惧,就变得丧心病狂。我们到底需要多少的恐惧?
适时、适度、适势,就是:刚刚好。不用过度强化、延展、演绎、放大、扩散。庸人自扰,食不甘味,夜不能寐,过度,就不好玩了。
3.成长最好的环境是什么样的?
有时候面对一些让自己痛苦的情境,比如一个工作环境或一段关系。我不知道这时候应该在这样的痛苦里修炼自己去接纳,还是离开去更好的环境里?令人痛苦的环境,可能会让自己内在成长更快,但一些更好的环境,可能会让自己的外在发展更好。这时候,我该如何选择呢?
人生,永远都是在不停闯关中。如果这关没过,换个环境,这关还会不断被重现,不断NG。精神分析讲的修通,也在此理。
更好的环境,只能提供更好的工作、生活条件,并不会让自己的外在发展更好。生命,是由内而外的展现。万法唯心造。
最好的环境,于每个众生都是不一样的。更何况,根本就没有“最好”,只能是:刚刚好。由你因缘、业力决定的刚刚好。而已。
当下发生,当下接纳、便是“最好”。
4.接受不了过去的自己
以前做了一些叛逆的事情。像,抽烟泡吧纹身。现在时间过去3.4年了,也渐渐觉得那个时候的自己在糟蹋自己,很想改,可我发现我接受不了过去的自己,怕他们影响以后的自己,现在很苦恼,不知道怎么办,很想和父母坦白,可我又怕。我该如何走出自己的恐惧?
亲爱的,请对“过去的自己”说:我真正地看见你了,我接受在你身上发生的一切,你是我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你给我的这些生命体验,都是我以后宝贵的人生资源,你让我更加懂得去包容、理解、支持、关心其他的生命。我明白你的那些行为背后都是在渴求爱与关注。从现在起,让我们一起,活出不一样的自己,活出健康、快乐的面向吧。对不起,请原谅,谢谢你,我爱你!
5.不敢做真实的自己
为什么我常常不敢做自己,也不敢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想法,明明喜欢艺术,却不敢对周围的人说,我看到我非常害怕别人会觉得我很怪,与众不同。我该怎么办?
敢不敢做少数人,的确是需要勇气与胆量的。人是群体动物,有天生的趋同心理,以求得所谓的安全感。
艺术,于你而言,象征着什么?它为什么会跟“怪”相联系?你在害怕什么,这是真正需要去向内探索的部分。
要活在别人的评判里,还是让自己全然绽放,听听自己内心的声音,自己决定,同时,为自己的选择负全责。
6.为什么不能对所有人慈悲?
我可以做到同情贫弱,尊敬师长、上级,同理一些人做出的不近人情举动的人,唯独心里放不下我对人付出对方反而挑战我伤害我的人,加之从内心反感自以为是、自私的人。我试过对这类人发慈悲心,有时有效有时无效,请问老师我如何放下这个情结?
亲爱的,请暂时放下“慈悲”这个词。当你还不能对所有人做到的时候。
慈悲是无条件的。是可以同理、接纳、包容一切生命有其不同阶段。
把生命放到更大的背景板上,去看见挑战、伤害你的人,他们内心的恐惧与不安,他们用激烈的方式来“自保”;去听见“自以为是”的人内心,那里面往往有个更大的声音:我不够好。我不配得。那些深层的自卑,让他们表现出“自负”、“自以为是”。去理解“自私”的人,他们的紧缩与焦虑,执着与抓取,都是在试图让自己更安全,更有保障,更有依靠……众生一体,他们身上这些我们“看不惯”的部分,不也正是我们曾经经历或者正要经历的阶段吗?或者说,他们呈现的就是我们一直紧紧包裹,牢牢看守,不肯让外人看见的“阴影面”吗?
真正的修行者,慈悲心都是由伤害自己的敌人处生起的。
当你真正能够无条件地爱,尊重众生的命运,理解、包容众生因为无明带来的局限,接受众生本来的样子时,再用这个词吧。
7.当个人追求和志业要求不一致
我本人是很追求名牌时尚潮流个性的一个人,打扮也会偏向潮流个性。可是我的职业偏偏跟我的特性相反!是销售民族乐器笛箫葫芦丝。突然被某网友说我的打扮谈吐跟我的职业很不一样用这点去怀疑我的专业!我是不会因为我的职业很传统就改变自己的打扮。我该怎么办?
亲爱的,我建议你把上下班时间做个区分,下班后你仍然可以很潮,很前卫。上班时,可以很素朴、很雅致,以体现你的职业特点,展示你的专业精神。每天可以有这么多的变化,不是更好玩吗?
当然,最重要的是,内心的丰富,良好的素养,得当的谈吐,良善的品行……这些都比名牌时尚更能持久地吸引人、滋养人。
当你追逐各种名牌、潮流时,请观察它们带来的满足与愉悦感,还有这些感觉持续时间的长度,深度,宽度。也许,有一天,因缘具足,你会发现有另一条更为究竟的道路。
祝福你!
8.
我发现了生活中自己的问题。然后看一些书和资料,知道了自己的问题来源于童年的经历……但是问题还是在那,甚至有时候成了自己不幸的理由了!我该怎么做?
“童年不幸”。是的,问题还在那,可是,你现在已经长大,可以从成人的角度重新来看待这个问题了。
不是吗?
从“受害者”的角色里脱离,把生命放到更大的背景下,去看见那些“不幸”都是你成为今天的自己的宝贵财富与资源。去看见造成你不幸的亲人,他们也并非想成为那样伤害、破坏你童年的人。看见他们也没学会爱,也不知道如何去表达。甚至,他们当初那样让你“不幸”,内在动机居然是“爱”与“保护”。他们已经做了当时最好的选择与安排。试试,去换下你的灰色眼镜,换上透明镜片,看见这些。
也许你已经习惯了紧抓这些记忆,没关系,寻求专业人士咨商、清理、疗愈、放下、穿越,让自己在潜意识地改写生命剧本,换下老戏码。
祝福你!
9.
我有时候出于好心和礼貌做一些事,却给别人带来了没想到的麻烦。这时候我就会十分抱怨责备自己,讨厌自己。为什么我这么不接受出于好心做错事的自己呢?
“好心”与“礼貌”是别人的需要,还是自我满足的需要?请觉察,反省。
责备自己,讨厌自己,只在自己做错事时才会发生吗?还是经常性的内心独白?或者,“做错事”,也只是为了配合印证自己“不够好”?“无法做对”的信念?
为什么还不接受自己呢?如果去掉“好心做错事”这个定语的话。
建议仍然是看见、疗愈、清理、放下。
祝福你!
10.
我的直接上司女主管,特别强势,经常为小事情发脾气,我的工作能力并不差,为了不发生冲突和矛盾,我一直迁就忍让,很痛苦,不知道该如何应对,我这样一味的妥协忍让,我自己并不开心,也换不来应有的尊重和信任,我该如何能让自己自如应对呢?
观察一下自己与女上司自己的互动模式,像不像你的原生家庭里与父母里的关系?
同样,对她来讲,她也在潜意识里把你投射成自己的家人。那种为小事发脾气的任性,也会像她在原生家庭里的表现。
你可以开诚布公地与她沟通,用非暴力沟通的方式,不带指责、评判,也不携带愤怒、抱怨等情绪,只是就事论事地、理智、客观、真诚地表达出当她强势、发脾气时,自己身心的真实感受。同时表达出对她的尊重,支持,也表达对她所承受的压力带来的情绪反应的理解,如果可以,你也不妨提出自己与她相处的建议,希望,方式等。相信,她对待你的态度会有所改变,当你的心声被她听见。
一味的妥协忍让,只会让你们之间的边界越来越模糊,冲突越来越强烈,关系越来越纠缠。于你,于她,都不是好事。
停下来,坦诚地表达,真心地理解,诚恳地沟通,真诚地和解。你会发现:你们的关系越来越和谐,你们之间的能量也能顺畅无碍地流动了。
祝福你和你的女上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