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不拔箭就晚了
(2013-09-23 08:07:25)
标签:
oh卡关系工作坊杨力虹内在孩童卡成年人卡文化 |
经常接到咨询电话:杨老师,我灵修X年了,看过好多身心灵的书,听过不少大师的演讲,也在坚持打坐。但每天头脑里的念头搅得我睡不着,还经常乱发脾气,跟周围人处不好,我看他们愚昧,他们看我怪物……我没办法去工作,去挣钱……想寻求你的帮助,但我对有些方法又非常排斥……我想知道,如果我来做个案,你会用什么方法给我疗愈、清理?……我想达到更浩瀚、广阔的灵修境界,可以吗?
这样的问题,出现频率不低。
不少国内身心灵界所谓的“灵修人士”们,还漂浮在喉轮以上,而下面四个轮,尤其是海底轮却无暇、无能顾及,错把知识当智慧,误以念头为灵性。这样长期不落地的漂浮,只有两种结果:1、精神分裂抑或是妄想型思乡病,思“外星故乡”,思“非人类故乡”,核心要旨:地球不该来。2、站在地上扮演“灵修导师”或“大慈大悲救赎者”,入戏越来越深,连自己都信以为真。贪嗔痴慢疑的业风袭来,卷走了作秀道具,经常会落得赤身祼体、无处遁形。
佛陀《箭喻经》里讲:有一次,释迦牟尼佛的徒儿鬘童子尊者,在僻静处静坐修行,心中起了一些念头,令他感到非常迷惘。
他所想的,是一般爱好思想的人都曾想过的问题。
在他心中起伏的念头是几个问题。他在想:
“世界是永恒的?还是不永恒的?”
“世界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
“灵魂和肉体是同一物?还是两回事呢?”
“得道的圣者死后,肉身继续存在?还是不再存在呢?”
“圣者死后,会不会既存在也同时不存在?还是既不存在,也非不存在呢?”
他想了许久,都想不通,心中非常懊恼,便自言自语道:“这几个问题,世尊总是不解释,只把它们搁置一边,到有人提出的时候,又把它们摒弃。”
“这些是困扰了我很久的问题,是宇宙的根本问题,若是世尊没法子解释清楚,打开我的疑团,我留在他身边修行也没有什么用处了。”
“我现在就要去问他这几个问题,若他答不出,我就要脱离僧团,再过在家的生活。”
已经傍晚的时分了,鬘童子仍然独自走向世尊的居所。见过世尊,行礼已毕,便恭敬地坐在一旁,坐定后,便向世尊道明来意,列举他的疑问:
“若是世尊觉者也不能解答这几个问题,我在此继续修行,也注定没有什么成就的了;明早我便会收拾一切,离开僧团,再过在家的生活,不再修行什么了!”
“现在就请世尊老老实实回答我的问题吧!”
佛陀听罢徒儿生气的说话,便和蔼地说:“鬘童子,我从来有没有向你说过:‘来吧!鬘童子,到我的座下来修习梵行,我会为你解答世界是否永恒等那几个问题’呢?”
“没有呀,世尊。”
“那么,鬘童子,骄慢的人呀,你在生甚么人的气呢?鬘童子,不论是谁说这样的话:‘我不愿在世尊的座下修行,除非他能为我解释清楚世界是否永恒等那些问题’,这人在未能清楚满意之前,就要死掉了。”
“为什么呢?”
“因为这人就好比一个中了毒箭的人,在亲友找到医生替他诊治的时候,不好好地让医生为他治疗,却骄慢地对医生说:‘我不要你把箭取出来,不要你给我解毒疗伤,除非你能解答我以下的问题:伤害我的人属于什么阶级呢?名字叫什么?身材怎样?是那里的人氏?他用的弓是什么做的?弦又是什么做的?他用的箭,箭杆是什么做的?箭翎是那种鸟的羽毛?箭镞的样子怎样?医生,你若不能给我一个满意的解释,我决不让你给我疗伤。’鬘童子,那人还没有把这些问题搞清楚,他已经毒发死掉了。”
“同样的道理,一个人未搞清楚你所提出的那些问题之前,便把时光浪费殆尽,再没有时间修习梵行了。”
“修习梵行,建立解脱,不在于肯定或否定你所提出的问题。”
“不论世间流行的臆度是怎样?肯定的或是否定的?都不能倚靠它消除人间的苦痛。”
“消除痛苦,建立解脱,才是梵行的目的。”
“我为什么不去解释你这些问题呢?因为它们与解脱无关。”
“鬘童子,我要解释的又是什么呢?”
“我要解释的是怎样才能止息苦的生起?”
“我要解释的是怎样才能建立解脱?”
“从梵行可以建立解脱,从解脱可以得到无限的智慧和力量,到那时,一切的智慧尽在心中,又何愁解释不了你所提出的区区几个问题呢?”
鬘童子听毕世尊这番话,便为刚才的失态感到羞惭,继因郁结已通而满心欢喜,向世尊谢过后,便欢天喜地地离去,继续他的梵行努力了。
眼下,“八风吹不动,一屁过江东”的所谓“灵修人士”大有人在。每天研究的是身上的毒箭的制造原理是什么、由什么材质构成,比较哪一派、哪个人更有能量、幻想开悟状态,追求更高级的“境界”……虚构出来的幻相,让自己离自己越来越远,念念相续中,在过去的故事中,在未来的恐惧里无明轮回,没有一个刹那,活在当下,他无法看见:歇即菩提,他无法明白:只有全然活在当下,才有更“浩瀚”的可能。而从究竟层面来讲,“浩瀚”也是幻觉。“真空妙有”才是这个世界的本来面目。
背熟了天下的药方,却从来不服一颗药,此病无救。
再不拔除身上的毒箭,试图从把玩、鉴别它来寻求所谓的“安全感”,此路不通。
再不看见真相,不回到本来,抑郁、焦虑、燥狂患者真会越来越多。
因为做机构的缘故,接触过不少出场价不菲的“大师”们,学员们看到的永远是大师们穿上演出服、化妆完毕、配上道具、光彩照人的那一面,而机构方看见的是“大师”们“小我”频现的另一面。每当园丁们为“大师”的表里不一而纠结、烦恼时,我总是说:他们是人,当然会有人的局限。那是你们自己的期待与投射,自己负责把它收回。
“大师”们虽然也有箭在身,不过,经常比较、竞争的却是:我的箭是纯金的,我的箭比你的漂亮,我的箭有好多粉丝……所以,我对学员们的建议是:观察你要跟随的导师,去观察他如何对待服务员,如何对待街边的流浪狗,如何对待他自己的亲人。足矣。这些已经足够显示出“大师”是否已经拔除了那根毒箭,是否已经意识到身陷火宅?
再不拔箭,真晚了。
起码,这一趟,白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