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出版饭碗 |
我眼中的清华师生
清华的老师给我安排了课程,大多都是晚上的课,这样,我白天还可以复习功课。
我第一次进清华,我感到非常激动,因为这是中国最好的大学。进了清华大学,我也很自豪的说,我现在是清华大学的学生,我在上清华大学的课程。
老师和同学给我讲了清华里面的历史,我就自己在校园里溜达,饶有兴趣地在“清华园”的石壁前,我很高兴地拍照留了影。
每天上课的时候,我会早早地就会来到教室,找到一个离老师较近的地方坐下来。因为我的中文不是很好,我怕自己听不懂或者听不清楚老师的话。
我认真而费力地听每一节课,把很多问题记下来,等下课之后,我总是第一个跑去找老师问问题。幸好两个老师都会英文,所以他们有时候用英文,有时候用中文,我的中英文问题都可以回答我。
我每天都认真做笔记,不会的问题就写下来问老师,尽量把每一天的疑问都在课堂上解决掉,这才满意地回家再复习,再找别的资料,来充实我的理论和这门课所需要的一些知识。
几个星期的时间悄悄过去,我终于把两门课修完了,开始写论文。在《环境与伦理》的一文里,我写了大量的关于在环境保护问题的感想,也举了很多的例子,中国、欧洲、美国……因为事例翔实,所以这篇文章写得非常生动。
我特意做了个PowerPoint的演示板,给老师发过去,算做我的考试作业。
老师非常高兴,给我打电话说:“菲菲,关于你写的环境与伦理等问题,思维严谨,非常有逻辑性。文字也很精练。你的文笔非常好,读了你的文章,可以感觉到你的很多切身体会,你选择了匈牙利作为题材,这很新颖,也给我们带来了一些新的知识。我们在你的文章里面体会到了匈牙利和欧洲文化,感谢你。所以我给你打了个A。祝贺你!顺便再说一句,我非常高兴,今年夏天我多了一个从美国来的学生,很高兴认识你。”
我非常激动,我没有浪费时间,修了六个学分,真是不虚回国的这一行程。
我想补充一点的是,这次回国到清华上学,给我最深的感受是,清华的学生上课很沉闷,有人在课堂上心不在焉,有人还在做别的课程的作业。
记得有一堂讨论课,我很兴奋。因为一听到讨论课,我就想到在美国校园的讨论课上,学生们总是争先恐后发言,有时还争得脸红脖子粗的,在一片喧闹声中结束这门课。
我以为清华也是这种景象。可是,当我兴冲冲的来到教室,听这堂课的时候,却没有听到一个学生愿意站起来发言。无论老师用各种各样的手段来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他们都不肯说一句话,全部像木偶一样在低头发呆,或者左右四顾,似乎这事完全与自己无关。
老师很尴尬,只好说:“这个问题我们以前讲过。你们觉得我这个问题这样说有没有道理呢?”
台下没有人回答。老师无奈,只好叫起一个同学,问他:“你能不能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呢?”
被勉强叫起来的同学,看上去很不情愿,就用差不多三句话敷衍了事,很快结束了他的讲话。老师非常没趣,无奈又接着往下问:“我上次还讲过那样的问题,我认为那么讲终究是有它一定的道理。你们觉得呢?”
教室里一片死寂,依然无人回答。我特别着急,几次想站起来,却又不好意思在这么多人面前出风头。我是一个外来的学生,抢在人家清华学生前面发言不太好;另外,我如果发言,肯定要用英文,又怕大家都听不懂。
我在焦灼的等待中倍受煎熬,真想站起来发言,别让这种讨论课的气氛冷下来,让它变成一个不说话的课。因为我在美国读高中的时候,就怕这种情况出现。那是高二期间,我刚开始进入比较好的学习状态,有几次讨论会的时候,老师提完一个问题的时候,可我们没有人敢回答,全场鸦雀无声,那一刻真的很难熬。
所以我知道如果一直这样冷下去的话,不只是老师会非常的尴尬,同学也会非常的尴尬。
记得当时在美国,因为我一直想竞选学生会主席。要当学生会主席,就一定得善于演讲,得学会与对手辩论。这样一想,我就打算把课堂演讲当成对我的一种训练,于是我抢先发言,主动把问题提出来之后,又自问自答。然后下一个问题我来问同学,或者直接问老师。这样一折腾,我就把整个讨论的气氛给挑起来了。同学们往往会争先恐后的发言,或是赞扬我的意见,或是试图驳倒我的意见,争的面红耳赤。最后在一片喧闹当中,我们结束了讨论会。
记得那次下课后,老师叫住我,说:“谢谢你,菲,今天如果没有你这么做的话,课堂会是一个冷场,会是一个很尴尬的局面,谢谢你。”
可惜今天是在清华课堂,我不能随便发言,因为我刚来,又不是正式学生,生怕别人说闲话。当时,浑身就象长了刺一样难受。浑身的汗毛都立了起来,浑身难受,我觉得自己一秒钟都呆不住了。
最后,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老师只能自问自答的给大家讲了一堂课,结束后,我带着很无奈的心情走出了教室,心里感慨万千。
我觉得清华学生的认识不对,他们太注重那些专业,却不注重素质教育。虽然有些课眼下和他们的专业无关,但是多学这些知识将来却是很有用的。因为在中国,上完大学出了校门之后,大部分学生并不一定干的就是本专业的工作,很有可能干的是别的工作。
如果能再多一些素质教育,多一些情商的话,你就会在工作中应付复杂的局面,会顺应万变的。我心里焦急地对他们说:“你们能够多一些另外的知识,多好!请把你们脸上的沉闷抛弃,多一些笑容;把你们的心态改变一下,提起一点兴致来。集中精力听老师的课,该多好啊。”
看到清华的学生,我想起了一篇文章,说的是《救救清华的学生》。看来这篇文章的作者是有过这种生活经历,也有过调查的。他在文章里说的那些话,我也深有体会,深有同感。
我也希望中国的教育,能够有一些改变,让学生阳光一些,快乐一些,都带着兴奋的心情来学习,抱着一种玩的心情学习。就象一个朋友跟我说的“游戏学习”——就是当作游戏一样地去学习,不要把学习当成负担。多学一些跟你不相干的东西,多学一些多元素的文化知识,对每个学生今后的人生有很大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