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拍印度农村
(2009-12-19 20:32:38)
标签:
杂谈 |
一望无际的是辽阔的荒野和农田,很少见到冒浓烟的工厂。农田和公路之间有10~30米宽的隔离带,自由生长着一些本地灌木和乔木。
因为热带干旱区蒸发量更大,如果用地下水浇灌,很快会使土地盐渍化。尽管抽提地下水浇灌可以带来更高的农业回报,但是为了保证资源可持续利用,印度政府并不鼓励这种“杀鸡取卵”的做法。
在热带干旱区,树木能够长成大树,有些能成为树林。在农庄,一些树木的枝条和叶片被砍下来喂牛。树木作为饲料,在印度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
城市里有很多垃圾,尤其白色污染严重。但乡村整体感觉比城市干净,几乎没有什么环境污染,也安静得多。在乡村较少看到垃圾,大概因为印度农业多采取传统的耕作模式有关,有机肥和能够利用的生活废弃物大都还到了农田里。农民生活较简朴,除了一些常用生活用品,没有太多的奢侈品,产生的垃圾很少。
印度的人口几乎与中国持平了(现在印度有12亿人),但由于总土地面积小,人口密度远比我们大。尽管印度是世界上耕地面积排名第一的国家(约1.6亿公顷),但其农业以靠天吃饭为主。
印度农民为什么很少使用化肥?我问同行的印度科学家,他们告诉我化肥太贵了,农民舍不得买。在这个国家,秸秆不在地里燃烧,几乎全部用来喂牲口,在饲料缺少的季节,树枝也被砍伐下来喂牛。
印度耕地生产力低,但他们几乎不需要进口粮食,这个成就是怎么取得的呢?根据笔者观察,可能的原因有:一是秸秆不燃烧,变成了动物的肉和奶,印度是世界上拥有牲畜最多的国家;
印度几乎很少有高速公路,60公里的路程要行驶2个小时。公路是修建在荒漠上的简易公路,随地势变化,不断穿越村庄、农田和荒漠,一路上见到许多野生动物,还有许多大树,仿佛来到了非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