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篇文章,给杨先生拜年。
此次去津,首先是要拜访杨先生。和先生快六年没见面了,虽然常有电话和信件来往。
下了飞机就和雁征直奔杨先生家。先生去年8月搬了新家(xlping已经有所介绍),在南大校园的后面。我们刚上学时,先生全家住在西南村,记得房间很窄,真可以称之为斗室,恐怕还没有四十年代在牛津大学当学生时单人宿舍大。七九年初右派平反之后,才住上了北村的教授楼,大概有七十多平米,一住差不多就是三十年。如果当时还算宽敞的话,三十年后的今天,这样的房子也就属于国家的安居房(经济适用房)的面积标准,质量还不能和安居房相提并论。这一方面反映出我国高级老知识分子住房的窘况,另一方面也折射出杨先生等老教授一心学问和育人的高尚境界。现在好了,杨先生全家买了商品房,建筑面积有210平米,上下两层复式。先生的房子在楼下,挨着挑顶落地窗的大客厅,生活、作学问和锻炼全在里边了。
看到我们来,先生忙着招呼,问长问短,连我妹妹的孩子考大学都问到了。给人的感觉身体和记忆很好,精神头足,眼睛听力都不错,说只有七十岁也不为过。先生每天的生活非常规律,晚上看完新闻联播就睡觉了,凌晨三点多钟起床锻炼和理疗一下身体,五点多钟看书,白天是读书、上网,有时接受或发电子邮件(90多岁时学会的),中午休息一下,下午再运动一会儿,生活极其充实。
谈及读书,先生告诉我们他正在读哲学,目前再读一遍冯友兰的几本著作,为了更准确的理解,还结合冯自己著的英文版看。其实,先生早年就获得牛津的哲学博士,十年前还出过一本贯穿古今中外思想、伦理学、经济学、政治学的哲学著作——《人性谈》,百岁之际,再来潜心研究哲学,让人不胜感慨。都推崇要“活到老,学到老”,但能持之以恒并能健康到老(不少老人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的能有几人?
先生何以能如此,他告诉我们心态非常重要,下边一段是原话:“我的心理年龄很年轻,从来不去看老年报、夕阳红什么的,老年学会几次邀我参加,我都谢绝了,我不去,我不老!”听听一个百岁寿星说的话!
杨先生有许多年轻的朋友,并一直与教过的学生保持联系,其中和我们77级同学的关系最为密切。我告诉杨先生要去天津时,肖立平就在他家里,我们到先生家里那一天,李忱大姐上午又刚和杨先生通过电话,屋里摆的许多照片多为雁征所拍,相册里装满了77级同学和杨先生在不同时期的合影。杨先生每天都上湖,关注同学们的状况。这么多忘年之交应该也是先生“不老”的重要因素吧。
先生的记忆力惊人,谈起过去的事情,时间地点人名事情经过清清楚楚,真让人自叹弗如。《期熙述怀》这本书是先生刚刚写的,看过的人无不对先生非凡的记忆留下深刻的印象。恐怕77级同学过去的事情有记不得的将来要去请教先生了。
一晃就是几个小时,临走时我们祝福杨先生争取突破吉尼斯长寿纪录,先生说不知道吉尼斯纪录是多少,“但是我答应他们(经济学院),再活二十年”。
天津九三学社送的贺匾是杨先生目前状况的最好写照:
生命从百岁开始
(图片由雁征提供,多谢)
1先生的书房兼寝室

2 崔林与先生合影

3 先生与雁征交谈

4 先生家的客厅

5 客厅的一角

6 最近一期财经观察杂志将先生作为封面人物,照片为雁拍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