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第七届中国漫画大会我的发言实录

(2013-10-02 12:53:49)
标签:

第七届

优势

胡蓉

漫画

文化

  陈格雷:……下面我们请胡蓉女士跟我们谈谈,胡蓉女士对发达的日本漫画也非常了解,我想请问胡蓉女士,您是怎么看待中国和日本现在和未来漫画的区别?
 
  胡蓉:我本身自己是创作人,在2009年到2012年又回国了三年,这三年期间反而没有从事创作,而是从事经营、策划等。今天看到的题目是“漫画是否会消亡?”,我觉得首先这是不存在的话题。
 
  从事创作的人都知道,漫画的形式最早也许从原始社会的岩画开始记录人类活动便存在了。随着展示平台的变化,可能形式也一直在变化。         

  回到现在的故事漫画话题,以我在日本16年的经验来说,中国漫画包括中国内地的漫画,并不是日本漫画的舶来品,因为本土漫画本来就有连环画,连环画之前有过各种形式的画面就如岩画似的记录过人文社会的各种活动。形式一直在随着新形式的展示平台的出现而在不断变化着。所以从连环画发生的的改变,就是转换成新型故事漫画。
 
   新型故事漫画在中国产生后,日本用了几十年甚至近一百年的时间研究“分镜”的表现形式,就像指示牌一样,引导人的视线的阅读方向。这样科学的表现方法对当时处于连环画时代的创作人来说是值得直接借鉴和延伸的。
   再后来,网络时代的到来。我们不是要马上放弃原本有的好东西,一下子建立全新的表现形式以及全新的文化形式,而是应该在旧的基础上成长才是正确的方式方法。让我们来看看日本是怎么做的?首先他们肯定了用几十年的时间研究出来的漫画分镜这一表达形式,当新媒体出现的时候,他们的新媒体很快意识到,展示平台只是为了服务而存在的,就是服务于漫画这种“分镜”文化,为了展示这一形式的特点,他们新兴的展示平台为更好地展示漫画分镜形式会做大量的改进,保留分镜指示牌这一独无二的特点,并不是服务平台占上风,而只是起着附助作用。比如说我们当出现电脑屏幕阅读漫画时,他们用左右两边各一个箭头表示翻页,保留了分镜式阅读形式。
 
  接着就是手机平台的展示,2009年时就在日本手机平台上看到了一种漫画在手机屏幕上展示形式,是把原来的“分镜”一格一格分割出来,把对白框切换成像打字幕一样出来,据我所知并没有让漫画家本身来完成这些工作,而是让服务平台的编辑来完成这项工作。
 
  随着手机大屏幕出来后,尤其是IPAD的出现,又可以展示“分镜”的形式了,所以他们马上把一格一格分割出来的形式废弃掉,还原到完整地展示分镜的形式。在2011年左右时,日本大量出现了动漫画,让读者开始有直接的参与感。就是会有震动、音乐,有简单的动作,但是仍还是漫画,而不是动画。
 
  我这次回国后也看到国内的一些服务平台,我们的服务平台像微博等这些东西,并没有想到为了保留漫画这一特殊的分镜方式而服务,不会因为我们的漫画而作出调整和改变,因为平台已经存在了。最近出现的一长条的漫画展示方式,我认为放弃了漫画特有的分镜方式实在可惜。虽然我们中国大陆在创作队伍方面有很大的力量,我们的年龄层也占一定的优势。但是在这一块,我作为创作人,要为创作人鸣不平,因为没有一个平台为我们创作人服务。平台应该根据我们的创作形式而改变,来充分为展示一种特殊创作形式来实现服务才对。实际上微博上那些长条的漫画,是不科学的。现在这种形式,弄得创作人在为平台改变。
 
  陈格雷:刚才您说到微博上有长条的漫画,您觉得未来几年,中国漫画为核心的表现方法或者核心内容,会走向什么方向?
  
  胡蓉:这些年我一直在想,我们很多作者都是看日本漫画长大的,所以给大家一个错觉,觉得中国漫画像舶来品一样的。实际上不是这样的,纵观连环画,我们中国有一个很长的连环画时代,连环画时代,曾经卖到过一千多万册。到现在为止,故事漫画都没有达到这样的现象。当时连环画最好方面是百花齐放,内容包罗万像。现在的创作方向过于单一。我离开国内16年,国内从创作上来说好像没有进步,这是我觉得非常遗憾的事情。可能在商业活动,包括国家政策,都在支持中国漫画、动漫的发展,但是在创作方向上,这16年是停滞不前的。
 
  第一,内容单一。第二,风格单一。第三,漫画家的个性没有表现出来。大量的漫画家,没有表现出个人思想、个人风格,包括站在国际舞台上,不能够用大声的姿态说出我是中国人。
 
  我在24岁时,第一次站到日本国际漫画会场的时候,所有人都说你是一个中国漫画家。那时候突然发现,中国漫画家能代表“中国”两个字是非常重要的。怎么代表中国?并不是画水墨或者中国固定白描,我觉得最重要的是表现中国思想。日本漫画也有水墨表现,画面形式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表现中国人的精神,中国人的精神到底是什么?这就不探讨了,因为时间有限。
 
  对于我们创作来说,最要抓的主题,就是让我们的创作内容包罗万象,内容也要花样百出。谢谢。
 
  陈格雷:胡蓉女士后面的观点很犀利。
 
  我也谈一下我个人的看法。我觉得中国漫画这20年有两个传统,一个是新闻漫画或连环画。另外一种是受日美漫画影响。我相信未来一定会有一个很好的融合和发展。
 
  关于自我个性的问题,其实整个中国在几十年,在迷失自我中寻找自我。但是我们相信我们在未来,中国漫画能真正的表现出中国精神,将来一定会找到自我,谢谢大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