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蓉:奏响漫画命运交响曲
(2012-01-04 13:49:19)
标签:
动漫胡蓉日本《倩女幽魂》漫画文化 |
胡蓉:奏响漫画命运交响曲
《创意世界》 本刊记者_郭丽
当记者与胡蓉坐在一家幽静的咖啡馆里时,发现自己很难克制住激动的心情,脱口而出的一句“我是看着您的漫画长大的。”让胡蓉不由得哈哈笑了起来:“我的很多读者都曾这么对我说,这完全暴露了我的年龄。”
胡蓉,作为上世纪90年代便以作品《倩女幽魂》开创大陆漫画家夺取国际奖项先河的漫画家,实可称作是中国漫画界的前辈。提起胡蓉,总绕不过两件事:身残志坚,坚持创作;留学日本,开眼看世界,无论哪一个,其中的艰辛都难以为常人所想象。然而,当记者真正面对面与胡蓉交流的时候,却发现在她的身上看不到一丝对命运不公的抱怨,她爽直、乐观、自信,拥有幸福的家庭,始终怀有对漫画事业的执着,并且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更添与责任与使命感。
漫画即人生
“我生来就是为了旅行
地图上的世界极其地区
出生用紫色的光线
在上面刻划行程
热烈蛊惑着我
去了却心中那不安的根本吧
从此耽于幻想——
那世界以外的世界啊”
1970年,胡蓉出生在风景如画的江苏省如皋市,这个大眼睛的漂亮女孩却因为先天残疾而双腿行动不便。“虽然无法像正常人那样去上学,无法尽情地跑、跳,但我从小就很倔强,有一股韧劲,认为别人能做到的,我一样可以做到而且可以做得更好。”5岁时第一次自己坐起来,7岁半第一次一摇一摆地走路,小学、中学都只能靠自学完成,说起这些,胡蓉的脸上很轻松,她说:“我要感谢我的腿,如果不是这样,我可能还走不上漫画的道路。”
胡蓉的“自学”是从看小人书开始的,那些精美的图画与环环相扣的故事情节深深地让她为之着迷,这为她日后从事连环画的创作打下了深厚的基础。15岁那年,胡蓉的连环画处女作《熔炉》在《无锡日报》上进行了连载,故事中那个好强的女孩仿佛就是胡蓉对自己的真实写照。
“《倩女幽魂》的特点在于把日本漫画的镜头语言与中国连环画的技法相结合。”胡蓉是中国首位获得故事(叙事性)国际漫画奖的漫画家,她至今仍然记得在赴日领奖时,对方说了这样一句话,给予了胡蓉很大的鼓舞——“这样独特的漫画作品,日本的漫画家画不出来。”《倩女幽魂》选材自中国古典文学作品《聊斋》中一个人尽皆知的故事,笔法柔婉清丽,显示了胡蓉扎实的绘画功底。虽然后期的作品已转向现代题材,但胡蓉对中国文化的热爱一直未变。“西方文学更具有明显的时代性,而中国文学则更适合改编,借助画的形式来表现文学、表现中国深厚的文化底蕴一直是我所坚持的。”12岁就开始写诗的胡蓉热爱文学创作,对记者讲起东西方文学的差异来滔滔不绝,头头是道,她认为任何形式的艺术创作都是互通的,没有界限。
旅日是必需也是必然
“我要美丽至无耻
将激情奉献
将意志摧毁
……
我要美丽成天使
突然降临你的身边
让你惊诧我之美丽”
——选自胡蓉自作诗第51首,1999.2.25日,写于东京
自《倩女幽魂》大获成功后,虽然已经成立了自己的故事漫画工作室,但是胡蓉却越来越难以满足。“当时,我感觉我在国内的漫画事业已经到达了一个高度,国内没有人能够帮助我再进一步成长,于是我决定去日本留学。”对于胡蓉来说,1998年也许是最为艰难的一年,从选择闯荡东夷的心理挣扎,到一个身有残疾的女孩只身在异国他乡求生,再到功成名就后决定回到祖国,每一步都走得异常艰难。
“我在赴日领奖的时候认识了日本漫画家佐伯佳代乃,正是因为有她的帮助,我才能顺利来到日本。”1998年,24岁的胡蓉带上自己的全部积蓄又一次背起了背包,独自来到日本,担任漫画家佐伯佳代乃的助理。
“才来到东京四、五个月,每天重复着在日本女先生的工作室打工至深夜、白天去日本语学校的生活。每天在日语班上强撑着眼皮还总是要坐在第一排的我,回到房间后用最大的声音读着每天学到的新单词、被邻居老头敲窗警告的我,眼里好像不会看到任何美丽细致的东西了,尽管此时的东京是满天的樱花。都说樱的季节是恋爱的季节,短暂而炫美得令人心慌,但我不在恋爱中也同样心慌,慌着打工、慌着学日语、慌着生活、慌着对待遇到的人和事。”后来,胡蓉在回忆起这段经历时在自己的博客上如此写道。
即使双腿行走不便,即使每天只能睡三四个小时,但是为了实现心中的漫画梦想,胡蓉依然咬紧牙关坚持着这日复一日的忙碌生活。胡蓉仅用了一年半的时间就克服了语言障碍,她不但能用日语接听电话了,还能完全用日语表达自己的作品,这个倔强的女孩终于凭着自己的实力与毅力在异国站稳了脚跟。
2001年,胡蓉的旅日处女作《时空女神》在《LEEDCOMIC》杂志上发表,《ZEROCITY》在《MYSTERYDELUXE》杂志上连载;2004年,《ZE-ROCITY》《我们要去哪儿?》简体中文版发行。在日本的学习工作的6年里,胡蓉共创作了七八部短篇作品和一部长篇。
说起日本和中国动漫产业发展的不同,胡蓉认为日本动漫产业链极为成熟,日本的商业化运营体制让日本漫画家不仅能够一部一部的频出面向市场的好作品,并且漫画家也因为高收入而能够更为悠游地创作精品。“日本极为重视漫画的创作,在日本,漫画是基础,好的漫画可以改编成动画、电影、游戏、舞台剧,甚至日剧,而我们在呼吁发展动漫的同时,却忽视了漫画家的培养。”胡蓉对记者说道:“动漫编辑水平下降,当代中国动漫人相对浮躁,缺乏完善的产业链,这些都是中国动漫产业存在的问题。而对于国内漫画家来讲,最首要的则是要从自身做起,不用舍近求远去学习邻国的漫画家,我们老一辈连环画家踏实创作的精神就最值得学习。”
做动漫文化的传播者
2005年,胡蓉通过网络在北京重建工作室。2009年9 月,她再次回国,并在2010年应人民邮电出版社新媒体事业部的邀请,出任动漫杂志《尚漫》的特约主编,由此成为国内首位转型为漫画杂志策划人与运营人的漫画家。
“10年后,当我回来,我看到中国漫画产业发展的脚步沉滞,动漫杂志、出版物单一化、同质化,纯从创作上来説,并没有得到发展和进步,而原创上的停滞不前也给商业运作带来了巨大的障碍。”胡蓉认为,任何行业都需要一个“领军人物”,漫画行业也不例外,这个领军人物要有对时代敏感的神经、独到的思想,不急功近利,不盲目跟风,用自身带动整个产业良性发展。“如果现在我们还没有这样领军人物的话,那么我来做。”胡蓉笑道:“我的朋友总说,我过的是苦行僧的生活,但我甘之如饴”。正是因为这样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胡蓉希望能够借助《尚漫》的平台将自己所获得的国外先进的理念传播给更多的有志于从事动漫事业的人。
将自己的漫画作品动画化,这是胡蓉一直以来的另一个愿望,现在即将实现。“我希望能够用动画重新演绎《日本留学记》,这是一部很有趣的作品,我将通过两个主人公分别在中、日的留学生活,来展现中日两国的文化差异与文化交流。”胡蓉透露道。
对于漫画的思考,胡蓉从未停歇,而在持续的思考中,胡蓉的成长显而易见。在她的心中,随着时代与科技的发展,漫画也势必要要有一些改变。“我认为,漫画将会向新媒体方向发展,也许以后的漫画就像有声读物一样。”胡蓉说道:“但是,漫画是拯救纸媒的唯一手段,这是一个漫画作者的自信。”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