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活林
近日,在各大网站流传一个新闻视频,引起网民极大关注:沈阳民族艺术学校一舞蹈专业女生,因不堪“被退学”压力,毅然吞药自杀。据报道,欣欣在这所封闭式学校求学近四年,可终却被老师贴上问题标签,以致造成她心理阴影、遂产生轻生念头。幸好抢救及时,欣欣现转危为安,否则又将是一起严重的教育“杀人”惨案。
在很多艺术生眼里,绚丽的舞台、鲜花、掌声,追随的粉丝,让她们飞蛾投火般追逐明星梦。《北京爱情故事》让名不见经传的陈思成红了,《金陵十三衩》让不为人知的倪妮紫了。在影视圈,丑小鸭转身白天鹅的奇迹时常上演。于是乎,那些曾经培育过明星大腕的各类艺术学校,一下子成了艺考生向往的象牙塔。因为,艺术学校,承载了很多少男少女一夜成名天下知的梦想,同时又解读着多少人们对于美对于艺术的诠释。正如欣欣妈妈所言,当时招生老师为她们描绘了一幅的美好蓝图,才让她们下定决心入校。为圆“明星梦”梦,进校易,培养难。自打欣欣远离父母、从跨入校门的那一刻起,沈阳民族艺校就无疑承担起监护孩子成长的重任。
从行业层面来看舞蹈女生“吞药自杀”事件。首先,艺术类学生的培养成本高,有的专业甚至需要一对一的教学,学费自然比普通院校高很多。在经济效益推动下,不少学校以出名的老校友为“诱饵”,开始大肆招生。殊不知,学校知名度靠名人效益为支撑时,学校教育彻底改头换面成了“艺术复制中心”。其次,当教育质量以升学率为追求目标时,校方过于的严苛急躁的教学方式往往会扼杀学生的个性发展。学校追求目标存在一定的误区,以致在管理方式和教育方式上产生急功近利心理,终走上极端化路线。一味盲目招生,除了教学质量难以保证,还有可能出现很多教育隐患。正所谓,请佛容易送佛难。“忽悠”进来的结果,就会导致“隐患”的爆发。十载艺术求学路,付出艰辛有谁知?不争事实是,艺术类学生就业远比其他专业困难。一旦孩子毕业后无着落,那个曾经年少的梦很快随之破灭。
“不堪‘被退学’舞蹈女生吞药自杀”,类似的新闻报道不在少数。教育方式的不同,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甚至影响着他们的一生。当前,在艺术教育界最流行的就是封闭式教学。目前,一些仍沿袭这一陈腐的教育模式,以“专制”、封闭的教育对待孩子。究其原因,学校认为艺术专业孩子是需特殊培养的,他们的言行举止都要听从自己,甚至对孩子使用过激语言、以强权压制,“瞧你们一个个胖的,跟那猪似的!”,“上专业课,不是打就是不让吃饭”。校方的“强权”做法,完全忽视了孩子心理和人品的需要。而那些”侮辱性语言“,则极大地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搞得她们身心俱疲,欣欣坦诚“最近压力挺大的”。“被退学”后,孙女士的心情可想而知,“如果知道现在,当初肯定不会送孩子到这所学校了”。
网上有人留言,将孩子吞药自杀归咎为“吃不了苦”,“心理承受能力压力差”。其实,客观环境对孩子的成长不可忽视,何况一个十三四岁的女孩。现代社会竞争无处不在,孩子常处于竞争之中,紧张不安,徒生心理压力,像欣欣这样的孩子,最需要心理的关怀、情感的抚慰,但封闭式的教育严重挫伤了她们的自尊心,抑制了她们张扬的个性、活泼的天性,自卑感油然而生。自九岁就入校后,欣欣开始了封闭式学习。那时起,远离父母的她,其性格形成基本是在学校环境培养的。作为老师,一言一行都要以良好的美德展现在孩子面前。但老师和校方的做法,实在令人费解,如“不让孩子吃饭”,试问:这样就能增强艺术底蕴、塑造完美身段?“禁穿“短裤丝袜”,就能杜绝不良行为发生?无稽之谈。一句“你可算要退学了!”,更是让家长和孩子心灰意冷,心情与刚入校时形成巨大反差,发现艺校的教育宗旨与老师职业道德完全背离。
可见,填鸭式教育、羞辱式教育,甚至打骂式教育,这些最传统的陈腐愚昧教育,又开始在艺术教育界兴风作浪,这实则是中国教育的一大悲哀。学生的另一个身份是孩子,他们年龄小,人生观尚处在形成阶段。也许他们很贪玩,也很叛逆,但谁都是从这个年龄过来的。任何一个学生或孩子,都希望自己的老师会以一颗师心和仁心从事教育,培养出德艺双馨的艺术人才。一言蔽之,只要教育方式得当,孩子就会健康成长。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