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活林
从家到学校,再从学校到家,每天跑步30公里,两年下来一共跑了2000多公里。这就是一个农村高中生创造的奇迹。他叫闫明强,一个禹州西部山区的农家孩子。至于为何跑步,理由很简单,家境贫寒,为省下每次坐车的9元钱。但跑步上学,意义非凡,正如媒体报道,“这个19岁的禹州市二高学生,在艰难的求学和人生路上,无所畏惧,勇往直前……”人穷志不短。物质匮乏不可怕,只要精神上绝对富足。“坚持”,“意志”,这也是我们在教育青少年一代问题上,一直所提倡的精髓。
这则“男孩跑步上学两年跑2000多公里”新闻,似乎让我们的教育界和万千家庭看到了光明。现今的孩子,普遍娇气、傲慢,自立较差,意志薄弱,对此我们的教育方法又是极度匮乏。而这条新闻,就如及时雨一样,在闫明强身上散发出的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等光芒,他用中华民族的美德激励着青少年学子自律、自强、自立。天下没有十全十美的家庭,即使家境不富裕,也会出孝子、育英才。我们边看着新闻,还可能幻想着有朝一日,闫明强也如曹德旺、唐骏、王东平、潘石屹等人一样,白手起家,脱贫致富,成为显赫富豪。看罢新闻,给人感觉,在教育方向上,好像让孩子意识到家贫就是耻辱,家庭的希望不在于父母,有志者不嫌家贫,穷人孩子早当家,云云。最起码学学阿甘,因为跑步,他躲避了欺负,进了大学橄榄球队,受到美国总统接见,后参军作战越南,被授予荣誉勋章。

如果单单理解为这是教育的大好例子,那就错了。其实这是教育的悲哀。我们非但不能引以为豪,相反心情沉重。时代在发展,教育需求也在变,需转换观念,应倡导多样化、个性化教育模式。近几年,很多地区小学课本将《狼牙山五壮士》从新课本中删除。原因很简单,现在社会以多元化为主,学生们需要更多更新鲜以及种类丰富的知识。在和平时期,讲究新的方式付出与奉献,且贴近生活,接近与孩子们的成长环境。其实,闫明强跑步最初是一种无奈,一种逼迫。人在感到极度迷茫或困顿的时候,就会做一些不需要思考的机械运动,比如毫无目的的慢跑。当这种习惯成为一种必然的时候,也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诸如阿甘。跑步的背后是因为贫穷,贫穷是因为缺少保障。这里面,还有其他深刻的问题,比如农村教育、社会保障等等。
国家教育部调查显示,农村中小学辍学率曾一度高达43%。而造成这一现象的主因就是学生家庭经济困难。人没有选择父母的权利,但有选择自己生活和生存的权利。于是,闫明强选择了跑步上学,无论严寒酷暑、刮风下雨。两年多,他跑了2000多公里。“坐一次车得9块钱,可以作一天的生活费”。这笔钱,对于农家孩子来说太珍贵了,完全可用来交学费和维持生计。关于辍学,在闫明强身上也曾发生,“辍学的念头就一直伴随着我”。在他看来,家里经济拮据,即使将来考上了大学,恐怕也上不起,还不如早点回家帮助父母。求学期间,他婉拒同学和老师的资助,利用假期打工挣学费和补贴家用。试想,如果他生长在富裕的家庭,他可能开跑车上学,去泡出道小女星。但是,他生长在逆境,需自己转化动力。
都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尤为重要。但在闫明强父母那里,就显得无能为力了。每次闫明强放学归来,母亲总是关切地问:“又走着回来了?”这里有爱怜、无奈,但更多的是无助。闫明强家乡处贫困山区,不幸的是,60多岁的双亲相继得病,不能过度劳作。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势必造成教育的不平衡。在农村,除养老保险、医疗保险进行了改革试点外,其他保险项目基本上没有建立起来,农村社会保险覆盖率不足3%。这个问题,也同样困扰着闫明强的父母。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教育公平的失衡,必然会导致个体间在社会各方利益的不均等。那么,我们究竟欠缺什么?这个问题上,各地政府总称不堪重负,资金短缺。那我们看看美国教育。美国高等教育的成功,并非单靠金钱,而是靠组织。政策是死的,人是活的。美国大学对政府的依赖较少。他们的财源渠道众多,形式多变,包括学费、校友、企业界及慈善家等等。我们富裕的家庭,总希望孩子看到真实的生活,理解做人的尊严。闫明强跑步上学,假期打工,尽可能解决每年的学费和生活费,这也是尊严。但这是另一个世界的“尊严”,也是“富二代”永远体会不到的。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想到这些,苦笑。闫明强日跑30公里,不是奇迹,而是悲剧。因为跑步,他或许在当地小有名气。那么,为何没有更多的同学加入到他的跑步行列?穷人家的孩子跑步不算新闻,要是富人家的孩子跑步,我们就刮目相看了。这样的教育例子,就更生动有力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