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文化 |

看书不必求多,也不必求全,要看,就看最好的,然后把他吃透、消化。书的选择是一个很重要的过程,甚至说,能不能撞到好书,是人的一个机缘。要读书,就要读那个领域最出类拔萃的,一般性的,可以不读。假如有一天你的案前左右全是最好的书的话,那么,你也会离优秀的不远了。
王小波曾经说过一句话:老宅有鬼,树老成精,任何一本学问的深入研究,都可以让人变成妖怪。读书,按照我的理解,一定要读那些“妖怪”所写的书,这样,才可能变成一个卓然于世的“妖怪”。
以下随意罗列的,就是我手边所读或重读的一些“妖怪”写的书
《万古江河》
这两年,相对而言,我更愿意看一些国外学者所撰写的有关中国文化的书籍。在我看来,因为对于西方文化的了解,这些学者往往更容易客观地给中国文化加以定位,可以标定中国某个领域整个人类文明坐标系中的位置。与此同时,由于国外学者相对自由的学术思想,在他们身上,会比较少有偏见和狭隘,可以用一种更开放的方式和更健康的心态来对待学问和知识。这本《万古江河》就是这样的好书。
许倬云先是一位学贯中西的大学者。他先后执教于我国的台湾大学和美国匹斯堡大学。可以说,许倬云先生不仅对中国历史和文化非常熟悉,而且也洞晓西方历史,更善于运用现代社会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来进行研究。这本《万古江河》就是在一种全新的视野下洞察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变迁,作者对于整个历史达到了了然于胸的程度,纵横捭阖,通透达观,字里行间既有高空鸟瞰式的宏观洞见,又有具体日常生活细腻入微的描摹。
(《万古江河》,许倬云著,上海文艺出版社2006年6月第一版)
《管风琴手记》
平心而论,这是我至今为止所读到的有关音乐题材的最好的一本书。我没有想到的是,一个人竟然对音乐如此了解,又会以如此纤细的直觉方式写文章,并且能把音乐描述得如此玄妙。复旦大学教授严锋在评价马慧元的音乐文章时,这样说:她的文字也越来越像管风琴的声音,阳光一样地向我们洒落。实际上不止是严锋,凡是读过这本书的人,都会有如此相同的感受。归根结底,感觉到作者是以心在体味音乐,音乐的玄妙,最终由个人的内心决定。马慧元对于音乐的感受,以及她付诸的文字,是那样的纤细,就像鹅绒在风中自由飘舞的轻盈。在她的笔下,你不能不感到,音乐是那样的妙不可言。上善若水,上音也若水,上文同样也若水。
(《管风琴手记》,马慧元著,新星出版社2007年第一版)
《昆虫之美》
2007年10月,我参加《十月》在浙江的一个笔会,同房的是重庆诗人李云胜。没想到诗人还是一个资深的昆虫爱好者。当天晚上,我就跟他在慈溪市内的一座公园拍摄昆虫,听到了叙叙叨叨地说了很多昆虫。后来,就收到了他寄来的一本在夏天里出的《昆虫之美》。这真是一本好书,文配彩图,铜版纸印刷得很精美。虽然以前曾读过法布尔的昆虫记,但在我看来,这本书甚至比法布尔的《昆虫记》更好。这本书更有文学色彩,语言也更好,图片精美。李元胜一方面是在用自己的镜头在发现,发现昆虫身上的美丽和情趣;另外一方面,李元胜又是用心在发现,从昆虫身上,他进入了另外一个世界,就像他自己所说的:我在空气的光晕中,听到了自己激动的脚步;从草叶的弯曲,发现了自己的呼吸;在扇动的蝶翅上,看到了自己的心跳。
(《昆虫之美》,李云胜著,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年3月第一版)
《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
赫尔曼·黑塞一直是我的最爱。我喜欢的是赫尔塞作品那种温暖、从容与典雅,那是骨子里的一种艺术精神。这种精神,是我们这个时代,以及我们的文学所最缺乏的。在很多时候,我们的文学粗俗不堪,就像一个贴着胸毛的无赖。所以我们一定要看一看赫尔曼·黑塞,看别人是在文字、思想以及情怀上下功夫的,在认识和和感知世界上是如何调动自己的内心的。《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这本书可以说是集中了黑塞作品所有的优点,清新而智慧的语言、淡淡的幽默和宗教情怀,人物也极具人类的代表性。在我看来,纳尔齐斯和歌尔德蒙这两类人,在某种程度上更具有的是人类的某种特征。文学,当它可以反映到人类共同的精神时,这样的作品,注定就是不朽的了。
(《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赫尔曼·黑塞著,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年7月第一版)
《古春风楼琐记》
(《古春风楼琐记》,高拜石著,作家出版社2004年1月版)
《论语别裁》
(《论语别裁》,南怀瑾 著,复旦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一版)
《帝国政界往事》
民间的确是“藏龙卧虎”,依我看,曾经做过生意,现在一直混迹于IT行业的李亚平对于历史的熟悉和把握,要比那些所谓的历史学家老到得多。历史就像一片森林,而作者就像一个看了一辈子山林的老汉一样,对一草一木熟稔无比,对每一根树木的来龙去脉、形状特点都如数家珍。当然,这样的熟悉只是微观的熟悉,令人感到钦佩的还是作者对于世界历史走向的了解。这样的圆通,可能与读者做过生意,又在美国呆了很长一段时间有关。当然,最重要的,是把历史当作是活历史,有对于历史人物内心的揣度和了解,“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亦文章”。对于历史学来说,最应该的,就是通透了,只有这样,研究者才能将文字没有记载的东西恰到好处的还源,才能让历史活起来。典籍只是死人的骨架,真正的历史,还得有皮毛和血。只有这样,才能使历史恢复到现实一样生动,也如现实一样真实。当然,如果现实也是真实的话。
喜欢这本书,还因为这本书的整体风格,不哗众取宠。历史的叙述还是以一种低语的方式比较好。那种互联网的语言,缺乏厚度和智慧,似乎一直不太适合叙述历史。
(《帝国政界往事,李亚平著,北京出版社2004年第一版》)
《医者意也——认识中医》
(《医者意也——认识中医》,廖育群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5月第一版)
《博尔赫斯八十忆旧》
(《博尔赫斯八十忆旧》,(美)巴恩斯通编,西川译,作家出版社2004年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