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行走新安江(二十二)

(2007-07-20 14:38:22)
分类: 文化随笔
北岸

新安江流域的村落,和中国东南部所有汉姓居民村落一样,几乎都是血缘关系的聚集,一村一个姓氏,一个宗族。这样的结构,也算是一种基层的政权组织。

http://www.hezhibei.com/bbs/UploadFile/2007-7/200772014475222918.jpg

 

费正清在谈及中国历史与中国文化时,曾经有一个观点,他说中国政权的架构,看起来是皇权大似天,在起决定性的作用,其实并不是这样,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对于社会运转起着至关作用的,实际上是无所不在的宗法制度。

 

在北岸,同样,我们可以看到这一点。北岸现存的著名古迹,除了那个非常著名的廊桥之外,便是它遗存的两个祠堂———吴家祠堂和潘家祠堂。这两个祠堂从建筑上来说,宏大精美,各具特色。它们分属北岸村的吴姓以及离北岸村不远的大阜潘姓。宗族在徽州乃至中国所起的作用,从这两个庞大的祠堂,同样可以管窥一斑。

北岸最著名的,算是吴氏宗祠了。吴氏宗祠的正面墙体呈八字形状,两边檐角如飞翔的翅膀,迎面墙体上装饰着奇花异草、八仙宝器等图样的砖雕木刻,虽经风雨剥蚀,仍旧精致华美。从结构上看,吴氏宗祠是典型的徽派祠堂,它分为门厅、享堂和寝殿三进。穿过厚实的大门,两旁是精刻细镂的厢房。厢房是筹备祭礼仪式的地方,在这里,预备着祭祀的各式供品。拾级而上,是能容纳千余人的享堂,吴氏宗祠的享堂名为“叙伦堂”,堂上两排十余根屋柱每根均需两人方能合抱,梁架勾勒迂回,气势端庄。享堂之后,石阶天井之上,是安息吴姓列祖列宗灵位的寝殿。即使是在灵位席上,先祖们也有如生前般严格的等级辈分。

 

http://www.hezhibei.com/bbs/UploadFile/2007-7/20077201448329125.jpg

 

据村里吴姓介绍,每年冬至,是北岸村吴姓祭祀之日,天刚刚放亮,吴姓的男女老少就在锣声的招引下,齐聚在宗祠前的广场上,广场插满旗杆,每一个旗杆,都是为了纪念吴姓人氏当中出类拔萃的人物。时间一到,鼓乐齐鸣,祠堂大门庄严打开,人们在族长的引领下,秩序井然地进入享堂。钟、磬合击三下之后,主祭宣布祭礼开始。其后依次是歃毛血、降神、参神鞠躬拜、读祝、化财、望燎……这都是礼仪的程序,复杂繁缛,进行得一丝不苟。其间,猪、羊、鸡、鱼、馔、帛等祭礼一字排列在祖宗的牌位之前,焚烧的烟火在祠堂里弥漫缭绕。然后,便是朗读明太祖朱元璋的《圣训》:“考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勿作非为。”接着朗读宋儒陈古灵的《劝谕文》:“为吾民者,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考;夫妇有恩、男女有别、子弟有学、乡闾有礼;贫穷患难、亲戚相救,婚姻死丧、领保相助;勿好争讼;勿以恶壮凌善,勿以富骄贫;行者逊路;耕者让畔,斑白都不负载于道路,则为礼义之俗矣!”

 

除了每年的冬至祭礼之外,吴氏宗祠大门开启之时,往往是族中发生或即将发生大事之日。享堂上有八把又高又大的木椅,是族长和执事们议决村中事务的座位。在这里,族中长老们通常会对吴姓家族的一些重要事宜进行议政,比如说鳏寡孤独需要捐助,亭榭路桥、农田水利需要修缮等等;而一旦族中子弟有“作奸犯科,败先人之成业,辱父母之家声”的行为,则被“众执于祠”,甚至可以施以剁指、剜目等残酷刑罚。

 

http://www.hezhibei.com/bbs/UploadFile/2007-7/200772014483254036.jpg

 

这边是吴家祠堂。只是一水相隔的大阜村潘家祠堂里,进行的,几乎也是同样的内容。

 

潘家祠堂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清咸丰年间被兵燹所毁,同治年间潘氏族人集资重修。潘氏是徽州的大姓,而它的“根据地”,就是大阜了。潘氏同样也有着来历,据说源于唐代的一位刺史,原来生活在福建一带,后来曾在徽州为官,因为黄巢起义,无法还乡,便就在北岸附近的大阜定居下来,在此之后,陆续散落在徽州甚至江南各地。在大阜,我们见到了现在的村长,他替我们打开了祠堂。潘家祠堂最独特的地方在于中进大厅的雀替之处,雕有百匹形态各异的骏马,精美异常,俗称“百马图”。在徽州祠堂中,木梁、雀替上雕刻马的形状,比较少见。可能是因为潘家早年的祖先属马吧,或者是潘家对于马特别有情感。

 

http://www.hezhibei.com/bbs/UploadFile/2007-7/200772014484662880.jpg

 

数百年来,大阜潘家有许多人侨居异地他乡,并且在当地落户生根。这些侨居他家的潘家人,有很多能记得自己的来历,他们时常回到大阜潘家总祠祭祖。清光绪九年(1883),侨居苏州的潘介福在回到大阜的潘家祠堂祭祖后,曾经作有《癸未省墓日记》,在日记中,潘介福详细地描述了祭祖的过程,这对于了解过去的风俗和宗法制度,有着参考价值:

八月十四日……晚诣宗祠。明白秋祭,敬观陈设:中堂设香案,陈纸瓶中。问之,曰祭瓶。一香案,陈祭器数盘……

十五日,四五人起,肃衣冠,诣宗祠。有顷,奏乐、参神、迎神三匝。主祭一人,副主祭一人,分献四人,执事八人,分立堂左右,行三献礼。由堂下至内寝,乐人随同升降,共十余次。祭时天色已明,行阖门礼……

 

祭祖仪式繁琐无比。但在宗族看来,如果没有这样的繁琐,就不足以表达后辈的静穆和谦恭。

 

http://www.hezhibei.com/bbs/UploadFile/2007-7/200772014493513838.jpg

 

在这里,有必要对中国的宗法制度进行一点简单的剖析———当一个新王朝历经战乱登上历史舞台之后,最迫切想解决的问题一般有两个:一是上层权力的架构和分配;二是最基层的组织方式和道德方式。尤其是后者,关系到社会的稳定。赵姓的宋朝是这样,朱家的明朝也是这样。中国的宗族制度从宋开始兴旺,到了明,算是登峰造极。宋初,从汉代起沿袭将近一千年的门阀制度彻底消失,这时候,宗族组织取而代之,成为社会的中坚支撑。在这个过程当中,北宋初期的理学兴旺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除了理论阐述之外,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当时很多大儒都身体力行推波助澜。范仲淹、欧阳询和苏轼等,都曾大力提倡宗族的地位和作用。北宋理学家吕大钓就曾在陕西蓝田推行宗族制的《乡约》,“关中风俗为之一变”。

 

到了南宋,朱熹在构架成理论体系之后,立即在南方倡导“吕氏乡约”。而徽州,则是朱熹竭力推崇的地方。朱熹后来数次来徽州并在紫阳书院等地讲学,用意也在于此。明朝建立,面对的是道德和基层组织架构的废墟。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朱氏王朝同样也想在最基层建立一种稳固的组织和道德架构。于是朱熹的思想被推到了“神”的地位。从朝廷到地方,颁行了很多《族范》,完备地确立了家族的组织结构和各种职能。到了清代,雍正皇帝在《圣谕广训》当中对于宗族的任务有更为明确的规定:“立家庙以荐蒸尝,设家塾以课子弟,置义田以赡贫乏,修族谱以联疏远。”正是在这样一波又一波的号召与推动中,宗族组织实际上成为管理农村一切社会事务,触及乡民生活各个方面的主要和潜在力量。从敬宗睦族、伦理教化、社会治安、农田水利、抚老恤幼、赈灾济贫、审理争端,直到干涉寡妇再嫁、兄弟析产、组织打扫卫生等小事,都由宗族来安排。并且,宗族还拥有公田、义田、祭田等大量公产,用于祭祀和公益事业。

 

http://www.hezhibei.com/bbs/UploadFile/2007-7/200772014502111975.jpg

 

……离北岸不远处,就是新安江了。与曾经沉重的徽州不一样,新安江一直是轻松的,是愉快的,它能将所有的沉重化于无形,超脱于一切情感之上,也超越一切道德之上。它一如既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它就这样不怨不嗔,缓慢而优雅地流动。无边落木萧萧下,轻舟已过万重山。在它的两岸,徽州的历史如水般流动,它与新安江一并东去,飞溅起万朵浪花;这样的浪花,又会在激起惊涛骇浪之后,重归于平静。从本质的意义上来说,所有的河流都有着起点的意义,它既是空间上的起点,时间上的起点,同时也是思想的起点,以及才情的起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