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行走新安江(之七)

(2007-05-15 14:50:32)
分类: 文化随笔
 

屏山

到了黟县屏山村,接着琢磨徽州村落的风水堪舆。

 

徽州号称五千村。从整体上说,村落的居民几乎都是从中原迁徙而来,千里迢迢来到新安江沿岸,为的就是休养生息。村落在选址和建设上都很谨慎,基本的原则就是满足自给自足自然经济之下的农业生产和生活。首先着眼于土地、水源、山林,着眼于小气候,安全,防灾。这些对于新安江两岸的环境来说,似乎都不是问题。在此之上,村落选址和建设还强调美学意义,以及牵强附会的神灵意义。

 

在农耕社会中,人们总是把吉凶祸福归因于各种神祗和自然力量,于是,人类产生了对于自然力的崇拜,在这种崇拜中,山川的形状首先被附会成世事兴衰的原因。于是,堪舆风水应运而生。徽州村落在建设过程中,往往要请“罗经师”或者“阴阳生”,也就是风水师对周围的地形地貌进行观察和测量。风水师最关注的一般有两点:一是环境的领域感。领域感能培养村民的归属意识和安全意识,有利于培养宗族的凝聚力、向心力。一般情况下,一座村落,背后要有祖山、少祖山,前面要有案山、朝山,左右要有连绵的山峦,一般叫护沙或左辅右弼。村址四周的山岭一般呈闭合形状,大体要有中轴,景观要近于对称,并且,山形要有层次。这样的要求,实际上是在隐喻和暗示着衙署的公堂,希望子孙能走正途。二是村址附近最好有圆锥形的山峰,以在村子东南方,即巽方最好。尖尖的山峰一般就叫文笔峰或者卓笔峰,主文运;如果有整齐的一排山峰,就会叫笔架山。一座村庄,如果倚临文笔峰或者笔架山,那就比较理想了。如果环境不很理想,也可以通过人工方式来补救,例如用庙或者用亭来补缺,用塔来取代文笔峰,改称文峰塔等。另外,凡有文笔峰的村子,在村前面对文笔峰的地方,要有一口天然的或人工的池塘,称为砚池,文笔峰投影于其中,叫做“文笔蘸墨”。这样的安排,目的是为了激活村落的文气。除此之外,因为圆锥形的山峰是“火形”,怕引火进村闹灾,所以要用水池消解。

 

http://www.hezhibei.com/bbs/UploadFile/2007-5/200751514464297220.jpg

(屏山村)

 

屏山村的布局正是风水观念的集中体现。这个位于黟县东南部旧时称为九都的小村,可以说,就村落风水来说,表现得非常完美。屏山村正对两座山,左为青龙,右为白虎,左边山稍高,青龙高于白虎,这在风水上是一个好兆头。屏山村的前方有一排整齐的山峰,是标准的笔架山。在村口,原先有一个很大的人工湖,叫长宁湖,跟宏村的南湖一样大。这样的湖,明显地就是为了消解文笔峰的“火形”而建造的。只是到了后来,被填平造田了。

 

徽州村落水的流向同样也有讲究,按风水术的要求,水流最好是从西北角引进村落,从东南角出村,“山起西北,水归东南,为天地之势也。”屏山村的水流方向同样也是如此。一些水源不规范的村落往往会在村子东南方筑堤蓄水,作为水库。同时会将水系改道,让河流从西北方进村,然后流经村中,进入人工湖。人工湖一带也是村中的公共园林,可供村里人休闲、嬉戏。供水的沟渠并不只用于饮水,日常洗涤也都靠它们。屏山村的水系安排也体现了构建的匠心独运。当年屏山村的布局和建设丝毫不亚于现在著名的宏村与西递,它甚至比西递宏村更胜一筹。从黟县屏山村流过的吉阳溪是横江的另外一条支流,吉阳溪从村中流过,呈现出“S”形,村落散落在河水的两边。这样的水流就像是八卦太极符号当中的一条线,有着神秘和吉祥的意蕴。现在,屏山村水边的石阶不时传来村妇浣洗的棒槌声,十余座各具特色的石桥横跨溪上,这样的情景,真是名副其实的“小桥流水人家”。

 

正因为屏山在风水布局上的别有洞天,当年屏山所在地道场林立,僧侣道士经常在此出没。据说当年屏山曾有一座漂亮的道观,观中有一棵倒长的柏树,这棵树的树根长在上面,下面却是枝叶繁茂。也因此道观当年香火很旺,不仅仅是村里人,附近很多地方的人都专门跑到这里卜问吉凶。除了道观之外,村内还有一个三姑庙,这算是一个土地娘娘的庙宇吧,因为屏山对面的笔架也呈人形,所以也被称为三姑峰。村中的女子们最喜欢的就是在三姑庙中,烧香验证。

 

屏山村现遗留光裕堂、成宜堂等祠堂8座,其中舒庆馀堂是明代建筑祠堂。屏山村绝大多数人家姓舒。舒姓不是本地姓氏,来自于江北的庐江府。据说当年长江北岸的庐江府发生战乱,三兄弟无奈逃往江南。有一天晚上,他们三人同时梦见一个仙人跟他们说,你们只要遇到带“长”字的地方,就可以在那里定居。屏山一带古时叫长宁岭,兄弟三人走到这里时,一问当地人,原来到了“长宁岭”,于是,兄弟当中的一个就在这里安营扎寨了。到了明代,屏山变得规模很大,人口众多,也出了不少人才,其中最著名的是明朝万历进士舒荣都,他因弹劾魏忠贤被害,平反后敕建九檐门楼及“望重柏台”牌坊。到了近代,最有名的人物是电影演员舒绣文。舒绣文是清末进士舒期笏的孙女,幼年时在屏山长大,10岁左右随做徽商的父亲去了京城,后来因成功主演《一江春水向东流》等电影,一举成名。现在,村里还有舒绣文的故居“黍谷堂”,一个古老的山村,能出一个如此有名气的演员,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这也是屏山村甚至整个黟县为之骄傲的一件事。

 

桃花源
樟水河与吉阳溪在黟县县城碧阳镇相汇。碧阳镇从古时候起,一直就有“小桃源”之称。“青山云外深,白屋烟中出。双溪左右环,群木高下密。曲径如弯弓,连墙若比栉。自入桃源来,墟落此第一。”这是清代歙县籍户部尚书曹文埴在黟县西递留下的诗句。在曹文埴的笔下,西递乃至整个古黟实际上就是传说中的桃花源。

 

一直有人在争论黟县甚至整个徽州与陶渊明《桃花源记》的关系。
 
争论并不完全是“空穴来风”。东晋诗人陶渊明在41岁那年,曾经在现在安徽与江西交界的彭泽县担任县令,这一带跟黟县距离非常近。处理政务之余,生性散淡的陶渊明更喜欢寄情山水。他在现在东至县的牛头山上,亲自种下两株菊花,开始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恬然生活。但陶渊明在彭泽县呆的时间并不长,80多天后,陶渊明便对尔虞我诈的官场没了兴趣,他辞去了县令,回到家乡务农,开始了真正的隐居生活。这段经历,陶渊明曾经在那首著名的《归去来兮》中加以描述过,这首诗写的正是他在彭泽县当了80多天县令后回家的感受,他在诗中写道:“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富贵非吾愿……聊乘化以归尽,乐乎天命复奚疑!”诗中表现的是陶渊明回家后的一身轻松和欢欣。几年后,陶渊明完成了《桃花源记》的写作。
 
世间是否存在一个真实的桃花源?桃花源究竟在哪里?这也就成了后人争论不休的话题。有人推断,陶渊明在彭泽时生活的牛头山与黟县直线距离不过70多公里,山重水复之间,陶渊明极可能到过黟县,便依着黟县的风情风貌写作了《桃花源记》。这种说法很是大胆。他们甚至说,黟县赤岭村和黄潭村的陶氏,就是陶渊明的后人。当年陶渊明的后人在经过赤岭的时候,看到这个地方实在太美了,便留了下来。赤岭村中至今还有着“五柳社”,显然那是为了纪念他们的先祖陶潜的。而黄潭呢,则是另一支,村里同样也有一个标志,那就是村东的“五柳堂”。
 
传说看起来煞有介事。的确,在徽州,哪一处地方不像是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呢?在徽州大大小小的村落里徜徉,你会觉得每一处都是“桃花遍地青春老,千载渔郎去不归”。而陶渊明对于桃花源的向往,与当时社会佛道思想的兴盛有关。中国文化和思想发展到东汉之时,儒学“内圣外王”积极应世的思想显然不能面对越来越复杂的社会心态,佛教的传入给社会大众心理以强烈的冲击,它不仅仅拓展了人们的思维空间,也调整了人生的追求目标和生活方式。于是,很多人由功名转向趣味,转向解脱。要求“及时行乐”,要求“快乐每一天”,要求回到原始和自然的混沌状态中去。正是在这样的思潮中,陶渊明写作了他的《桃花源记》,表达了他对那种自然状态下快乐生活的向往。

 

从根本上来说,陶渊明只是一个文学写作者。作为一个文学写作者,他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人生理想来进行桃花源的虚构,因为有虚构的成分,桃花源就不可能是一个完全的实景。当然,在写作过程中,陶渊明有可能借用一些看到过的景象加以描绘,加以引用。从这点看,桃花源的场景来自何方,完全是一种无意义的考证。很多问题,把它放在一个最基本的前提下,就会变得简单起来。

 

当然,这样的“桃花源”本身也是有着局限性的。中国哲学和伦理一直注重的是社会,不是宇宙;是人伦日用,不是地狱天堂;是人的今生,不是人的来世。这样的思维方式决定了陶渊明的“桃花源”只是精神上一种浅层次的安慰,至于那种深层次的大宁静以及真正意义上的“桃花源”,似乎是,谁也不愿意多想,谁也不愿意领会太深。

 

从县城出来,樟河流经开阔的盆地,经一段峡谷之后,出口到了渔亭。渔亭曾经是徽州的“四大名镇”之一,其他三镇分别是休宁的万安镇、岩前镇,绩溪县的临溪镇。渔亭之所以成为“四大名镇”,那是因为当年这里是横江上游一个重要码头,从徽州西部前往江浙一带,此处算是必经之地。而横江自渔亭开始,船只才能航行。民间素有“渔亭桥下杭州路”以及“忙不忙,三日到余杭”的说法。在旧时,渔亭的商业十分发达,有一百多家大小商店,分布在九条街道中。从杭州等地运到黟县盆地的辎重、盐以及粮食,必须到渔亭下船,然后换成车辆或挑夫,辗转到各地。现在,由于公路的通车,河床的上涨,渔亭已不能通行船只了。一条古街也变得冷冷清清,我们只是粗略地在街上看了看,便乘车离开了。

 

晚上,天突然下起雨来,气温骤然下降,那才是真正的“春寒料峭”,寒意一个劲地往人的骨头里钻。因为淫雨凄凄,山区里一下子清寂了很多。我突然想,每一个人面前都横亘着一座无形的桥,从寂寞走向热闹,叫名利桥;从热闹回归寂寞,则叫奈何桥。世间哪有桃花源呢?真正的桃花源,只会在人的内心深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