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到处都是“娘娘腔”

(2006-04-20 09:53:57)
分类: 日记

 

 

2002815

一个小朋友带着他的女朋友来。事后,男孩打电话给我,让我正确而客观地评价一下女孩。我没有“正确而客观”,只是提醒他看一下《麻衣相法》的某页所云:“娶妇问德,只要涩默而发肤馨润——涩者羞也,知耻慎重也;默者不多言也;体香发润者,德之润身也。”“声清,色定,笑寡,步安,喜处凝无变态——凝无变态,喜怒不改常也,五者皆贤女也。”

我不是在鼓吹封建。《麻衣相书》中,绝大部分是唯心而没有根据的,但有另外的一部分,实际上是经验的产物。我列举的这一段就是有相当道理的,有羞涩感的人一般来说自省意识比较强,道德约束感也强一些;而皮肤好、音色好的女孩子一般性情都比较好,很少有暴躁怪戾的;至于“色定”,主要是指举止上的落落大方,不矫揉造作。一个人的气质,往往是她修养的表现,有着良好气质的人,一般来说,修养自然是比较高的。

关于“识人”,实际上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技能。古代的《麻衣相术》,刘邵的《人物志》,曾国藩的《冰鉴》等,其实有很多都是经验的总结。一个人在这个社会上生存,“识人”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情。所谓“识人无数”是有道理的,看人看得多了,自然也就有了鉴别能力,因为人毕竟也是分类型的,你看懂了某一类,也就明白了某一人。

但也有些人似乎天生地就具有识人的直觉,小时候我隔壁的一个大女孩尽管没有读过什么书,但她识人的本领却异乎寻常的准确,只要第一次见面,她就能说出那个人的性格特征,或者感受到那个人是否危险。但受到语言能力的限制,她的表达往往不太清晰。我们时常聚在一起,玩这样的游戏——我们坐在县城的街头上,谈论着一个个从我们面前走过的陌生人,然后试图解说他们的故事。

 

2002820

现在的“娘娘腔”真多,也许是生活条件变好,男孩子矫生惯养,不争斗,也缺乏力量,故而一个个变得女性化。上午参加一个会议,与一个男孩坐在一起,这个男孩子的举手投足如“人妖”一样,一边翘起兰花指,一边嗲声嗲气,让人感到浑身鸡皮。会议没完,我便逃出来了。

上个月到北京参加活动,一个据说是非常著名的形象设计师亮相,那个人也是一个典型的“娘娘腔”。他拖着一件淡蓝色的长衫,就像一袭长裙,文着眉,脸上搽着不明不白的东西,说话起来骚首弄姿,我们如坐针毡。

晚上看电视,频道扫过一个很著名电视台的一个很著名的节目,那上面也有两个 “小男人”打情骂俏,我连忙将电视关上。

 

2002822

买了一张有关钢琴大师霍洛维兹的DVD,记录的是老霍80岁左右到美国录音的情况。老霍真是有意思,80来岁的老人,内心如孩童一样透明,人也幽默,一下车,第一句话就是说:“纽约太嘈杂了。”他在整个录音过程中仿佛是在游戏,他总爱像发现重大秘密似地告诉别人:在这所有的人当中,我是最大的。

老霍的夫人也很好玩,明显地是一个爱抱怨的老太婆,在录音过程中,记者围着老霍问着问那,老霍兴致勃勃,霍夫人则在旁边冷眼相待,然后不快地嘀咕一句:“每次都是问同样的问题。”这一句话,让我看得欢颜大笑。

深夜时翻菲茨杰拉德的《夜色温柔》。菲茨杰拉德在书中有一句比喻非常好玩:“就像大学男生们一样毫无特色。”“大学男生们”毫无特色?想想也是。

 

2002823

酷暑高温到南京。南京夫子庙一带仍是人山人海。高温下的秦淮河畔毫无诗意,就像是乡镇的庙会。秦淮河最有诗意的算是什么季节呢,当然是春江花月夜、月上树枝头。

我的朋友L曾在南京客居过一段时间,他曾经有一段时间有事无事就往夫子庙跑,原因是他极喜欢一个在茶馆里弹古琴的女子。但这段侯方域李香君的故事很快就无疾而终——女子不久就嫁给一个黑人去了美国。我的朋友郁郁寡欢。现在的夫子庙能找到一个李香君吗?恐怕连李香君是谁大家都不知道了。

朋友说最难忘的是有一次中秋,那一年的中秋节是个雨夜,天上没有月亮。朋友照例来到那座茶楼听琴。女子弹到高潮时,大雨突然停止,四周一派寂静,一轮明月破空而出,茶楼所有的人都变得满心欢喜。

第二天早上朋友见人便说,但谁也不曾看到月亮,都在抱怨中秋之夜下了一个晚上的雨。

朋友一直不得其解,那个中秋雨夜的故事,就像是一个传奇,留在朋友的心里。

 

2002824

美国佬横行霸道在世界上都引起公愤了。在网上看到一个法国段子,是法国人揶揄美国人的:一个法国留学生来到美国,有一天这个留学生正在快餐店吃饭,对面正好坐着一个美国人。于是美国人便“挑衅”了,他看见法国人的盘子里有香蕉,便问:

“你们法国人吃香蕉吗?”

“吃呵。”

“吃完香蕉后香蕉皮干嘛呢?”

“扔了。”

“我们美国人是不扔的,我们把香蕉皮制成香蕉粉。”

“制成香蕉粉干嘛呢?”法国留学生问。

“卖到你们法国去。”美国人洋洋自得地说。

留学生不理睬这个美国佬,兀自吃饭。过了一会,美国人看见留学生在吃橙子,便又问:

“你们在法国也吃橙子吗?”

“吃呵。”

“吃完橙子后皮干嘛呢?”

“扔了。”

“我们美国人是不扔的,我们把橙子皮制成橙子汁,卖给你们法国人。”

法国人有些气愤了。但他不动声色,过了一会,他平静地问那个美国佬:

“你们美国人戴安全套吗?”

“戴呵。”

“安全套用完干嘛呢?”

“扔了。”

“我们法国人是不扔的,我们把它回收后做成口香糖,卖给你们美国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