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次成功的心理援助

(2011-05-30 00:45:36)
标签:

杂谈

心理援助

分类: 杂货铺

今天在山东卫视的《心理援助空间》看到了一次成功的心理援助。尽管节目结束时已经是午夜十二点了,我还是想记下来一些点滴,以修正我的前一篇博文里可能给大家带来的误导:电视节目并非只为了收视率,还是有不少璀璨的光芒。

 

今天故事的主人公是母子俩,母亲王琴62岁了还疯狂整容,儿子担心母亲身体健康,却劝阻无效,于是求助了《心理援助空间》。主人公都是正常理性的人,而且故事发生在鄂州和武汉,让我多了一份关注的兴趣。

 

起初,有一些儿子的劝说镜头,包括电视台工作人员的劝说,都是非常生硬的,当然不会收到期望的结果。好在王琴是一个勇敢、开朗而且非常有主见的人,第一阶段的唯一成果就是:王琴同意到栏目组,不过她也说得非常明白,无论怎么劝说,她都会坚持她的决定,做完最后两项整容手术。

 

节目现场的调解也够人担心的,王琴说得非常在理,为了儿女辛苦了一辈子,为什么自己晚年就不能享受一点自由呢?我当时都认同了她的观点,觉得应该去核实一下整容手术的风险,如果不大,就可以做下去。

 

不过调解过程中发现了一个新的内容,王琴读了一份她女儿生前给她的一封信,希望她永远美丽。她的女儿是七年前难产去世的。我也立刻想到这可能是她的心结所在。

 

今天的主持人把自己摆在了一个很正确的位置上,没有去和王琴辩论该不该去做手术(如果辩论,她可能还不是王琴的对手)。主持人成功地达到了她的目的:让王琴自愿同意接受心理专家的帮助(这一点非常关键)。只有情绪中的王琴能够接受,平时的王琴都是理性、坚强的,不可能接受这一点,主持人敏锐地抓住了这一机会。

 

心理老师王尔东看起来很年轻,不过表现很专业。相对距离、坐姿、肢体语言、面部表情让人容易放松并亲近,开放式谈话,带着引导与鼓励,很快找到了第一层心结:王琴因为对女儿的爱及女儿的那封信,成为她不断追求美丽的动力,以期望延续她女儿的事业,尽可能以她女儿的身份出现在生活中。

 

心理老师安排了女儿的替身,希望借女儿的替身来消除她做美容的动力,不过并不成功。情景对白刚开始很入角色,但最后阶段王琴却扭身对着照片上的王琴诉说——这说明,她还没有真正认可替身的女儿身份。

 

心理老师很厉害,发现了王琴更深层的心结:对女儿还背负有很大的心理包袱,需要疏导。于是调整了沟通的内容,这次很成功,王琴讲述了对女儿的很多愧疚的事,一股脑儿倒出来,得到了女儿的谅解。当替身再次说不要整容的话,王琴竟然也接受了——本来我担心这样的话又会打破王琴对女儿替身的认同,有点操之过急。后来一想也明白了,这是电视录播,经过了大量的剪辑,这中间一定有充分细致的沟通,不会如看起来这般粗糙。

 

结局是皆大欢喜,我相信这是一次非常成功的心理干预,这也让我又记住了一位心理师的名字:王尔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善待自己
后一篇:平淡的端午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