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债券投资正当时

(2011-05-04 18:44:51)
标签:

债券

投资

收益率

杂谈

分类: 管理财经

风险厌恶型的朋友,不想在股海里晕船,又不想被定存绑架,那么投资债券是目前不错的选择。

 

一般情况下,我们都会保留一部分资金的高流动性,但不希望在活期利率上浪费青春,那么有以下几个选择:

 

1)银行的短期理财产品,如招行的日日金,农行的双利丰等,可以自动划转你帐户上资金用于银行间债券市场、优质企业的信托融资以及货币市场投资,一般收益率为活期利率的2-3倍,1-2%之间。但其流动性等同于活期,相当于T+0。基本无风险。

 

2)货币基金。几家大的基金公司都发行有货币基金,如嘉实、华夏等,一般收益率在3-4%之间,风险很低。但由于有申购赎回的程序,流动性稍差,相当于T+3。

 

3)债券基金。流动性等同于货币基金,但风险高一些,尤其是非纯债型基金。相应地期望收益率也会高一些,但在加息周期,债券基金不宜介入,除非是久期特别短的债基,或者新发行的债基。

 

4)债券。包括国债和企业债。流动性等同于股票(略差),即T+1,收益率按目前水平来看,折算的年度复合收益率为4-5%。

 

为什么加息周期中优选投资债券而非债券基金呢?因为加息意味着市场利率的提升,债券基金原先已投资的债券资产必须通过降价才能实现剩余的收益率与市场利率的平衡,这就是市场定价作用。而直接投资债券,相当于直接享受当前比较高的市场收益率。新债基与此类似。

 

市场普遍预期今年还有1-2次的加息,目前债券的价格已基本包含了这1-2次的加息预期,可以说,未来一年是债券市场收益率的高位平台期,当进入减息周期时,已购买的债券还可以享受债券价格提升带来的资本利得

 

各类债券网站上公布的债券的年度收益率都很高,但其计算不一定准确,如未考虑应计利息、利息税、手续费等。最稳妥的方法就是自己用excel算一遍,建议使用XIRR公式(计算非定期现金流的内部收益率)。

 

以七年期的09华西债为例,09年发行,7年期,票面利率6.05%,每年付息一次。实际计算如下:

1)列出未来每一笔现金流的日期与金额。

a) 初次购买。5月3日该债券收盘价为99.22。由于上证债券价格显示的为净价,应该换算为全价。5月3日到计息日5月15日还有12天,票面年息为6.05%,则应计利息 = 6.05*(1-12/365)=5.851。则5月三日购买该债券的现金流为-(99.22+5.851)=-105.071

b) 每年付息。由于债券利息需要扣缴利息税20%,则每年实际的利息收入为6.05*80%=4.84

c) 还本。最后一年本金与利息一并支付,为104.84

得到如下表格:

 

A

B

1

2011/5/3

-105.071

2

2011/5/15

4.84

3

2012/5/15

4.84

4

2013/5/15

4.84

5

2014/5/15

4.84

6

2015/5/15

4.84

7

2016/5/15

104.84

2)使用XIRR公式: =XIRR(B1:B7,A1:A7)

计算结果为4.745%,亦即5月3日购买此债券,持有到期的话,相当于年度复合收益率为4.745%。与金融界网站债券频道公布的7.576%相差不少,这还不考虑购买的手续费。另核算08长兴债的收益率为5.202%,而金融界为6.62%,新浪网为7.69%。(这个结果让我自己也大吃一惊!)

 

我们知道五年期的定存利率为5.25%,三年为4.75%,似乎定存要划算一些。单从收益率角度来看是这样的,但综合考虑流动性就不一样了。毕竟债券是可以T+1的,定存就没办法中途取出了(除非你愿意接受活期利率)。这里有一点要注意的是,有一些债券每天的交易量很低,那么其流动性也差,要谨慎。

 

即便从收益率角度来看,债券也存在很大的机会。倘若两年以后进入减息周期,那么债券价格一定会上扬,此时卖出债券,所带来的持有期的收益率将会可观,完全有机会打败五年定存。

 

从风险角度来看,国债几乎无风险,企业债风险高于纯债基,低于偏债基。目前上市的企业债,一般都有较好的信用等级,还没有出现不能还本付息的情况。

 

综上所述,未来一年内投资一些债券,持有两年后(预计进入减息周期)卖出,应该可以帮助你打败CPI这个魔鬼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夜幕下的海沧
后一篇:混乱的逻辑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